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宋健 《南都学坛》2002,22(4):38-47
“情”与“幻”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美学思想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在这两个观念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艺术内涵。因情而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有标识;借幻言情,则是《红楼梦》独具的艺术特色。曹雪芹对“情”“幻”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古代小说艺术理论宝库;并且通过其艺术实践,将真实性寓于奇幻性、神秘性之中,使《红楼梦》展示了“空灵”与“坐实”、“虚幻”与“真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3.
一、为情立极的高视点曹雪芹在《红楼梦》①中,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庄禅化的情感美学思想,表现了对人类情感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情感本体的哲理反思。为情立极,把对情感的探讨定格在哲学的层次上,形成曹雪芹情感美学思想的高视点。此书篇目提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情感本体问题,明确宣称“大旨谈情”,展现了从情痴到情悲情幻到情禅的情真开悟过程,昭示了超越历史的情感极境。如何表现“谈情”本旨?曹雪芹确立了求灵求雅求真求新的写情原则。他批评当时言情小说的共同缺点为:一是诽谤影射,堕于恶趣;二是风月笔墨,涉于淫滥;三是千篇一律,落于旧套。有鉴于此,《红楼梦》在内容指向上求灵贬肉,独标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情说”正式确立于魏晋时期,它提倡文学抒发情感、表现个性,是对先秦儒家“《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探寻“缘情”理论的发展,人们总会提及《荀子》及《毛诗大序》,《礼记·乐记》有关情与昔乐、情与诗歌关系的论述①。由于这些论述最终归结为“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以“志”辖“情”,是继承早期儒家“言志”理论所作的发展与改造,于是,“缘情”理论的渐成轨迹,历来便被描摹为由“《诗》言志”到以“志”辖“情”,再至“缘情”。这种描摹从总体上看也许不能算错,但至少是相当粗略和不完整的。因为它未能表现出“《诗》言志”与以“志”辖“情”之间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说,未能阐明以情感、情绪为意义内涵的“情”,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儒家思想,并被揉合于“言志”理论之中。由于忽视了对这样一个有关“缘情”理论初始来源问题的认真研究,按照以往的描摹,便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荀子开始的儒家后学对“情”的注目,是由对“志”的注目中自然生发;后世“缘情说”是从儒家“言志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交待的“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 ,传情入色 ,自色悟空” ,是全书总体构思的纲领。他为自己的著作设计了一个由“空”、“色”、“情”三个子世界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世界。作品中的全部人物、事件和整个情节都是以“空的世界”为起点和归宿 ,以“色的世界”为基础 ,以“情的世界”为中心。这三个子世界有各自具体的内涵及思想意义 ,三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生灭转化的相互关系 ,从而为《红楼梦》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李泽厚美育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关感二重性始即已萌芽,到20世纪90年代倡导“情本体”已成熟完备,形成一个以心理视角为切入点的、重视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美育思想体系。“情本体”的美育性,既体现了李泽厚对自己先前美育思想的承继,又体现出在更广阔的人类学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情本体”将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是李泽厚美育思想发展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戴震学研究中,戴震的"以情絜情"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论题。许多学者对于"以情絜情"是否能够"得理"从而可以指导人们的普遍伦理行为提出质疑和批评,这种批评似乎形成了一个传统。戴震的"以情絜情"说作为一种道德决策和检验的思想程序,不过是主张他人的情感欲望成为我的情感欲望实现的一种限制,不存在不能提供衡量人之情感欲望之正当性的普遍标准和侵犯他人自由的问题。"以情絜情"能够"得理",从而可以指导人们的普遍的伦理行为。戴震"以情絜情"说的提出确实标志着一种不同于宋明理学的"乾嘉新义理"的完全成立。  相似文献   

9.
郭卫华 《东方论坛》2009,(4):16-19,24
孟子人性论一方面对孔子人性论进行继承和重构式地拓展,使儒家人性论思想获得系统性发展;另一方面,又显示其独特性,即孟子从“情”出发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规定,而且其人性论思想体现为情理精神的特色。也正因为孟子以“情”论“性”,“情”在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本体地位也随之确立。可以说,孟子以“情”论“性”的人性论思想显示出其独特的道德哲学意义,即孟子在人性论中对“情”的本体地位的确立,为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道德形而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以赋体论文的创作论.它针对儒家传统的诗教理论,首次提出了“话缘情”的观点,明确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某些艺术规律.“诗缘情”不同于“诗言志”.《文赋》不是一将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文章.其独到之处在于刻意追求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前五回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的诗性哲思。这种诗性哲思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开篇以神话故事确定人类情感的本根性,继而以“正邪两赋”说揭示人类情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以“意淫”说表达对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在“以情悟道”视闽下,《红楼梦》对人类情感的探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境域。  相似文献   

12.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地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然而在上古社会里,人们往往偏重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把它框定成一种服从政教功能的合乎封建礼义的规范情感.《诗  相似文献   

13.
说“情“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内容和水平的角度来说,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品质特征的角度来说,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情的因素,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理念和方略。  相似文献   

14.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从而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的活动,都是教育。”乍一看去,教育的概念里无一“情”的字眼,细细思来,成功的教育无不闪耀“情”的风采。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它做为一个辐射  相似文献   

15.
声乐是人类特有的用声音和旋律结合起来揭示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本文以“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与“情”的作用论述,综合阐述了“声情并茂”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没有精湛的笔墨技巧,就谈不上创作,没有真挚而高尚的情感,就不可能获得感人的作品。笔墨技巧和真挚情感的完美统一,是使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必要条件。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创作,讲究“情”是其本分。作画时,作者心中首先应当有“情”,倘若作者自己都不动“情”,其作品希望观者动“情”,是几乎不可能的。“笔墨本无情之物,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南田正是针对此而立此论,也最为实际而辨证。作者赋“情”,作品“摄情”,读者“生情”,“情”便是在整个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以理束情,以情辅理——试析曹雪芹的情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大旨谈情",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思考是人们读懂《红楼梦》的关键。"情"可怡人,亦可没落一个显赫的家族。在秦可卿身上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情"的理解。也许,"以理束情,以情辅理"正是经过人生起伏的作者提示人们如何驾驭"情"字的八字箴言。  相似文献   

18.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情”所做的理论建构颇具特色,不仅包括情感,还包括了诸如命旨、神思、理、解、悟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因素,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无论是从情感的层面,还是从包罗了所有与诗歌内容相关要素的“情”的层面,他对“情”的论述都显示出一种“泛情化”倾向。这种“泛情化”中所包含的对六朝乃至梁陈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明清之际对文学抒情特质的重视,同时也是文学自觉深入人心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9.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20.
谢传荣 《南都学坛》2005,25(6):45-47
《红楼梦》中的秦钟,尽管作品中关于他的内容并不多,但他是作为贾宝玉的为数不多的男性“情友”形象出现在书中的。从曹雪芹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欣赏、歌颂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回头纨绔(或准纨绔)”来塑造的。他与贾宝玉的交往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