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夺得最佳导演奖。此外,这部荣获11项提名的3D电影还收获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配乐3个奖项,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名冠世界的大导演,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竟语出惊人地自爆:"我是个怕老婆的男人,没有我‘强悍’的老婆就没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2.
李安执导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断臂山》囊括8项提名领跑奥斯卡,令世人瞩目。与此同时,此类影片日渐引起广泛重视,人们随之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6,(5)
就是这样奇怪:李安已经得过两座金熊、一座金狮,可是非得要等他在奥斯卡拿了小金人,他的成就才能获得广泛的肯定。中国人的奥斯卡情结,和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样,永远地爱恨交缠、难解难分、无休无止。继《卧虎藏龙》的最佳外语片之后,《断背山》终于使李安获得了对他个人导演成绩作出肯定的好莱坞认可证。从世俗的成功意义上说,他二十年的电影梦终于成真。现在的李安老成持重,气度儒雅,成功似乎唾手易得。其实我们翻开他的历史,可以看到,他曾有六年蜇伏在纽约做家庭妇男的惨淡经历(李安后来开玩笑说,他要是有日本男人的气节,早就切腹自杀了)。六年,在他接近山穷水尽、行将崩溃的时候,好运  相似文献   

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第85届奥斯卡大获成功,让中西方电影人和评论家再次看到了东方文化的根源,然而这种根源。是以抽象性的继承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卧虎藏龙》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在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和商业背景下,以东方文化中的侠、东方梦和写意形式的立意点,重新诠释了电影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影片中东方女性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格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中的嬗变。李安正是在东方传统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双重审美文化矛盾冲突碰撞中,凸显了东方新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这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天窗。  相似文献   

6.
2007年11月,李安导演的张爱玲作品《色·戒》在大陆地区大规模上映。而之前,此影片的出世,已惊动整个华人世界,因为是《色·戒》,因为是李安,也因为是张爱玲。  相似文献   

7.
2007年,《色︱戒》上映,旋即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文化事件,引发了跨界的批评互动。张爱玲与李安的名字叠加,先验地结构了这部影片所萦绕的复杂张力——文本、性别、欲望、国族等。其中,无论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评论李安的电影,还是从李安的电影反观小说,《色︱戒》都遭逢了改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质疑。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对故事性的捕捉、间谍片的类型把握以及对老上海风貌的精致勾勒和铺陈。在人物心理方面,他将张爱玲的克制和冷眼变为一种温情和懂得,从而打开了小说中隐而不显的空间和张力。在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之间,李安用蒙太奇的方式制造二者叠合与互文的关系,用影像"大开色戒"。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色,戒》重在对人性的讽刺,她的落脚点就是人性中的黑暗面,就像她一贯的风格,抽离于故事之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用淡淡的讥诮的口吻,描述人性的自私和悲凉。而李安的电影《色.戒》则把张爱玲的原著温情化了。本文从张爱玲的原作和李安的电影入手,探讨二者的不同并解释其中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9.
娱乐事纪     
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北京时间9号凌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在利多岛闭幕。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这是李安继2005年的《断背山》之后,时隔两年再次捧起"金狮"。影片《色·戒》根据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背景是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试图刺杀敌特人员,不料却陷入情网的故事。点评:获奖这件事,好像有惯性。  相似文献   

10.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2):30-31
李安获法国颁文化骑士勋章11月27日,华裔著名导演李安接受法国文化部长菲里佩提颁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她大力推崇李安的电影感动全世界,是一股清流。菲里佩提盛赞李安的电影游走在各种文化之间,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透过电影,不同族群的人能打破藩篱对话。法国"大鼻子影帝"杰哈德巴狄厄甚至甘愿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担任配角。  相似文献   

11.
悦读     
《人力资本》2008,(2):133-133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天生我才》—鲁尼自传;《以退为进》——福田康夫传;  相似文献   

12.
由禅宗修行经验出发,强调无我、非二元性、无常性以及开放性的"禅宗生态"观,可以运用在电影文本分析上。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个案讨论,《卧》里潜藏的公案结构挑战了传统以剧情为主的观看电影的模式。片中公案式的电影呈现与观看方式将观众从虚构的叙述时间里最终带回到充满生态性的当下时刻去。因此,《卧》可以被视为"禅宗生态电影"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华人时刊》2009,(4):37-37
据《新京报》报道,香港导演王家卫3月8日宣布与好莱坞创意艺人经纪公司(简称CAA)签约,成为该公司旗下继李安、吴宇森、宁浩之后的又一位华人导演。  相似文献   

14.
董景玲 《21世纪》2007,(1):24-25
在当今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球化市场的时代,中国电影也不甘落后,以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为首的中国导演,拍摄华语大片,并逐渐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在北美地区电影票房排行榜上连续两周稳居榜首,开创中国电影百年纪录。《华尔街时报》报道:“《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从《卧虎藏龙》开始,李安打开了华语大片开始登上世界电影舞台的新通道。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十面埋伏》,再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功夫》,成龙的浪漫爱情剧《神话》以及陈凯歌的魔幻武侠电影《无极》、冯小…  相似文献   

15.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相似文献   

16.
悦读     
《人力资本》2009,(6):93-93
《拉贝日记》[德]约翰·拉贝/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最近,约翰·拉贝再一次在中国家喻户晓。令国人出离愤怒和痛苦的电影《南京!南京!》就是以约翰·拉贝的日记为线索,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片段;狂揽“德国奥斯卡”劳拉奖四大奖项的同名电影《拉贝日记》也取材于这部战时日记。  相似文献   

17.
华人导演李安的《断臂山》(2005)虽然题材前卫,但他以克制隐忍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类天性与社会传统道德的冲突成功表现了同性恋这一颇为敏感的题材。其含蓄的艺术风格使他相当成功地实现了将同性恋作为一种人类正常情感书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美国拍摄的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电影作品如何塑造其中的华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以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为理论指导,从多角度分析美国影片中华人女性的形象。在全球语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女性形象的定格,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眼中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些并非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认识《音乐之声》,是从曾获得6项奥斯卡电影奖的同名电影开始的。事实上,由于同名电影在国内的上映,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听着《音乐之声》的音乐长大的。半个世纪以来,《音乐之声》经典插曲《雪绒花》、《哆来眯》和《孤独的牧羊人》引发的共鸣从未消失过。那么,电影与原版音乐剧究竟有何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李安对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小说围绕“存活”的话题展开,揭示了作为存活之道的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和平衡。李安的电影更关注跨文化的宗教体验,淡化对理性力量的描写的同时,加大了对宗教氛围的渲染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思考,表现了不同宗教的融合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救赎作用。马特尔的文学创作受到加拿大文学的“存活”主题的影响,李安的电影离不开他具有的东西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