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魏两国之间进行的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但其战址究竟在何处,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海内方家。 关于马陵之战的战址,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大抵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19日至21日在山东临沂市召开。来自京津冀鲁和港台的学者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就《孙膑兵法》和马陵之战等专题交流了观点,并赴郯城马陵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考察和分析,与会学者对齐魏马陵之战战址究竟何在这一聚讼千年的历史悬案取得了共识,认为此战的主战场应在郯城马陵山一带。  相似文献   

3.
马陵战址“新说”商榷徐鸿修,林鸿雁发生于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关于这次战役的战场所在,历来有元城(今河北大名)和鄄城(今山东莘县大张乡,在河南范县县城西南7.5公里处)二说。争论尚无结果,近年来突然又有一种“...  相似文献   

4.
《孙膑兵法.擒庞涓》篇中“而禽庞涓”的理解与“马陵之战”等问题密切相关,“禽庞涓”的“禽”应解作“捕获”。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禽”并非庞涓从政治、军事舞台上消失,他极有可能在漳水会盟时被释归魏,后再度为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两次战争,不能因为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禽”而怀疑马陵之战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6.
即实同志的《契丹国号解》一文(刊于《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不仅对“契丹”一名的诸家之说进行了全面讨论,而且对“契丹”、“大辽”之名提出了新解,读后颇受启发。然文中涉及鲜卑段部的几个问题,又不能与之苟同,因此提出来与即实同志商榷,亦就正于史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马陵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陵古道何处寻?笔者认为,马陵道就在今山东莘县境内,系由今莘县大张家乡马陵村和樱挑园乡(原范县县城所在地)道口村组成。两村相距约六公里,马陵道系两村的简称。春秋战国时期,名马陵者至少有五处之多,马陵道于范县西南说系传统说法。《史记·魏世家》载:“太子果与齐战,败于马陵。注虞喜《志林》云:“在濮洲鄄城县东北六十  相似文献   

8.
颍州围城战役是捻军史上的重大战事.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对颍州之战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颍州之战的实际导演者为苗沛霖而非传统观点所说张乐行捻军或太平军;捻军以及太平军进攻颍州的决策,受着苗沛霖战略主导意识的影响;苗沛霖的向背是颍州围城战役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辛宪锡同志的《〈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一文,对《雷雨》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八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辛文的许多观点新颖独到,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些观点很难令人信服。这里仅就《雷雨》的主要矛盾问题谈谈我们在学习中的体会,以就教于辛宪锡同志  相似文献   

10.
两点质疑     
近读禹学文、吕有宽二同志《〈莺莺传〉新解》(下简称《新解》),确有“解”新、意新,文亦新之感。然而,一经仔细推敲,却觉得破绽不少,更与作品实际和形象特点相去甚远。现择其要者,提出两点质疑,以就教于禹、吕二同志。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秦晋殽之战》的人物语言,不同的典籍对其分析各有不同。当我们翻阅两部成书年代相隔并不遥远的先秦历史典籍《尚书》和《左传》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时,却会读到关于人物语言的风格迥异的记载。为此,本文试图从《尚书.周书.秦誓》和《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中关于"秦晋崤之战"中人物语言的不同点入手,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各类成人高考复习丛书”语文下册都选用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齐魏马陵之战”一节。选文中有一句“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其中“钻火”一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而上述课本的选文均未注释,现试训如下。“钻火”,是“钻木取火”的缩语。但教材选文中“钻火”的意思却非钻木取火,而是取火、点火的意思。因为:其一,从工具技术的发展史看,齐魏马陵之战时钻木取火的方法当已淘汰。战国时的韩非在《五蠹》一文中也说:“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矣。”连韩  相似文献   

13.
鲁襄公十六年(楚康王三年、公元前557年)楚晋两国在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所发生的一场战争,史学界一直把它看作是一场大战.例如范文澜同志认为楚晋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以后,“直到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晋国常能维持霸业,与楚三次大战,晋战胜两次(前575年鄢陵之战,前557年湛阪之战),战败一次(前597年泌之战)”(《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郭沫若同志也认为,在泌之战以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周灵王十五年  相似文献   

14.
对《九歌·东皇太一》之再探索——兼与何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了何裕同志的《九歌〈东皇太乙〉新解》,对他的“新解”未敢苟同,特撰此小文以商兑之。何文的“新解”,就是把《九歌·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尊神解释成为汤(太乙、大乙、天乙)。此并非“新”解,因为在何裕同志著文之前,早有人屡言之。例如,李光信的《〈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即是;郑文的《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内也有类似说法。笔者均曾著文与之驳难。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楚辞》版本,东皇太一罕有写作东皇太乙的。何文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了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对于深入地研究认识论无疑是有启发的.但我们觉得《新探》的基本论点又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认识论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新探》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用新的定义来代替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七年底,我在中山大学科学讨论会上,曾提出《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对姚雪垠同志的观点进行商榷。会上黄彦同志表示不同意我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开展讨论,广东《学术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并同时登载了黄彦同志《对<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的商榷》,对我提出批评。黄彦同志的异议对我有很大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我仍然不敢苟同。本文再谈谈我的看法,以供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7.
向《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一文的作者讨教和商榷文中的主要观点。论证中央军委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淮海战役总前委人员的构成及相互关系;阐明总前委在战役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作为淮海战役指挥机关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孙膑传》是把探索孙膑生平事迹同研究《孙膑兵法》密切结合起来的第一本著作。但是,《孙膑传》“据《孙膑兵法》擒庞涓和陈忌问垒两篇”,得出了“也说桂陵、马陵两战以田忌为主将,孙膑辅助他取庞涓,擒太子申。”(第22页注④)“于桂陵,大败魏军,活捉庞涓。“(第32页)在马陵之战,“杀庞涓并活捉太子申”(第80页)这样的结论,则是错误的,它又把《孙膑兵法》的研究工作引入马陵道的歧途,将《孙膑兵法》提供的珍贵史料,又被传统的谬误给吞噬了。因此,笔者提出一管之见,与《孙膑传》编写组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王充作为东汉时期卓越的思想家,他当年在《论衡》中所说的“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化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佚文篇》)之中的“文”,都是最广义的“文”.但毫无疑问,也包括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而一部《论衡》以真实为其理论核心,统率全篇,因此,王充关于“真实”问题的多方面的论述,自然亦涵盖着他的文学真实观.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八年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写了《杜林哲学体系剖析》一文。去年,在《辽宁大学学报》第四期上,李寄秦同志发表了《关于恩格斯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质》一文,对我们的观点提出了异议,问题主要关系到对杜林的从原则出发理论的认识。弄清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