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师具有重要的育人职能。教师育人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仔细研究教育对 象的特点和育人工作的特点,从教师自身形象、教师的激励艺术、教师的情感力量等等方面 ,强化其育人作用。此外,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科学而准确的育人工作评价,对提高教师育 人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在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并简要论述了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学在美育方面的独特育人功能 ,音乐教学对其他各育的渗透和促进。  相似文献   

3.
徐牧驰 《理论界》2012,(3):194-195
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进行全员情感育人和全方位情感育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李明南 《南方论刊》2011,(11):108-109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也是一门艺术,本文就情感沟通关爱学生等方面,进行疏导学生的情感障碍,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特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丰富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内涵,因此传承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佳木斯(三江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学内容,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褚晓冬 《理论界》2009,(6):167-168
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而在中国则忽略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自身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比较国外音乐审美教育模式,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感亦称感情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是因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工作,一定要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认识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注重情感教育.只有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再晓之以理,如此情理交融,心灵沟通,才能导之以行,育人的效果也才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自觉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向自觉修养发展,充分发挥好情感效应是成功音乐教学的关键.通过引导其兴趣发展而实现被动教育向主动求索的转化无疑是实现全面素质提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提倡的"兴趣引导、情感转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正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铁人精神育人是利用特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开展的一种育人实践.从育人体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育人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以及将铁人精神育人贯彻到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健全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体系等方面阐释如何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一生酷爱音乐艺术,而且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教育主张和育人宗旨.学习和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抵制庸俗、低俗、媚俗音乐之风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对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尽善尽美”等审美准则及审美理想的简要论述,旨在引发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释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类型和分析其思政育人效果,发现凝聚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教师情感投入与对故事背后的价值挖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理论课相比,学生更青睐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其思政育人效果比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更好。通过凸显专业课程特色协同育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无声”育人、强化实验实践融入思政立体育人三个层面提升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赖游 《南方论刊》2009,(10):92-93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灵感和动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时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才能发挥出作品的全部艺术感染力,更完美地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3.
管理育人是"三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行为科学,育人的主体是高校学生,他们是"理性"和"情感"的载体。运用心理学原理,注重以人为本,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索出融"情、理、行"于一体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21-125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或亚语言,其实质是心理活动的交流,这种思想交流方式决定了其内生某种叙事模式。音乐叙事中的"事"是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存在,"事"的叙述基本按以下路径展开:"事"在文化语境中得以展开;标题作品更易于叙事,其通过文字标题来提示"事",通过音乐主题以及主题的展开来间接说明"事";音乐元素是符号,其组合成旋律、节奏等音乐形态进行情感自白,情感自白所具有的代入感让听众感受"事";音乐叙事是事件与情感交织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育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文化育人的重要思想与论断.其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红色革命文化育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批判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育人,以及积极发挥文艺作品、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育人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察,对于当前提振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刘向信教授的新著<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立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以全新理念和宽阔视野,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开拓了新视域,探寻了优化高校育人机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18.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初中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情感、音乐等手段、对初中女生进行了800米跑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1.对学生进行心理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理机能能力.2.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3.有关知识、技术的传授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独特的乐教传统和系统的乐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丰厚资源。“乐”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借助音乐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育人育德智慧。古人认为“乐”具有化育人心的独特作用,其独特作用在于其所蕴含的真诚的情感,与作为外在的“礼”相互配合,具有重要的培养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育德育人古今相通,传统乐教追求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化育人心的智慧,能够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