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略论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中始终站在抗日阵营里 ,坚持抗战 ,除了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外 ,与南京国民政府 1 935— 1 937年的抗战准备是有密切关系的。正是这些准备 ,不仅为南京国民政府奠定了抗日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基础 ,也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从“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转向联共抗日的重要前提。1  南京国民政府由对日妥协转向准备对日一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民党内部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从 1 92 7年 4月 1 8日建立起 ,就面临着国民党内部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在 1 930年的中原大战中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取…  相似文献   

2.
所谓国民党的准备抗战思想,是指国民党在大片国土沦亡情况下,利用各种方式拖延战争大爆发的时间,经过一定准备然后进行抗战的基本观念。对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原因作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弄清国民党与中日战争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国民党准备抗战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南京政府保甲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甲组织,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作为地方统治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以维护封建统治。自宋以后,历代统治阶级都用它来作为强化反动统治的重要工具。清王朝被推翻以后,由于政局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4.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后,国民政府着手进行了接管台湾教育的组织准备、计划准备及师资准备工作,明确了台湾光复后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实施的详尽步骤。这些努力,为光复后的台湾实现教育上的快速转轨奠定了基础。同时,教育方面的准备也存在一些不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间阶层的地方实力派,尽管他们的对日关系很复杂,但总的倾向是抗日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地方实力派对阻止日本的侵略起了主要的作用;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们又成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7.
抗战前国民党南京政府出于“剿共”的军事需要及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设置了专门的公路行政管理机构,拟定了较为详尽的筑路计划,修建并初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公路网.虽然其目的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但它使中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其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公路建设史上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八年抗日战争,这已是历史的定论。但近年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领导的。理由是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党是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有几百万军队,负责正面战场;而中国共产党只有几万红军和游击队,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全国统一军队的建立和统一的政府,当然只能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但这仅仅是现象,并不说明国民党领导了抗日战争,而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是指导全民族抗战的唯一的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9.
一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则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地占领了东三省,炮制了伪“满洲国”。东北的沦丧,使中国1...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格局是国民党担负正面抵抗和中共领导敌后游击,形成两大战场。然而,在这一基本格局之外,也存在一些非主要的抗战形式,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便是其中之一。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研究较少。笔者试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作一粗浅论述。疏漏之处,望同仁指正。抗战时期,国民党实行全面防守正面消耗的军事战略,先后组织了平津、淞沪、忻口、太原等大规模会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指挥失当,这些会战都以损兵失地而告结束。这种被动局面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调整战略。同时,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日军占领区域的扩大,日军的…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曾指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蒋介石速胜论失败了,依赖外国参战也落空了,投机不成,投降又不敢。他被八路军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逼得不能不走向持久战,不能不在政治上表示一点进步。但他的投机性、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裁撤厘金,实行统税政策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认识这一措施?台湾史学界对此评价甚高,认为“裁厘改税”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笔者不敢尚同。本文试图考察裁撤厘金及实行统税的前后过程,以及统税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影响,从中揭示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一厘金制度是清政府于1853年开始实行的一种临时货物通行税。清朝末年,国力日衰,财政枯竭,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特准湘军于当地设卡抽税,以弥补军饷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全国商会进行整顿改组,藉以稳固统治与重构秩序。从表面上看,中国商会的参政热情与政治活动和民国初年相比有所削弱。但从努力争取商人选举权,积极参与国民会议,成立废战会主导废止内战等活动来看,实行改组后的中国商会没有完全丧失政治自主性,对经济民主乃至政治民主依然有着强烈期盼。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抗暴御侮反侵略史上的光辉一页。它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解放区战场)组成,共同担负抗日的战略任务,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其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由于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点和重心的阶段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区别看待。  相似文献   

15.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但国民政府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抗战相持阶段前后,国民党第五战区派遣主力,以大别山为依托,开展抗日游击战,开辟了大别山抗日游击战场.该战场是国民党坚持华中抗日的战略中心.反共的基本政治立场,使大别山抗日游击战场亦成为国民党华中反共的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17.
民族抗战文学的悲剧意识──评张廷竹抗日系列短篇小说陈顺宣,张艺声半个世纪前的民族抗战,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军旅作家张廷竹的近作《么叔的葬礼》、《书生意气》、《泪洒江天》与《中国无被俘空军》等四篇系列短篇小说[1]乃是民族...  相似文献   

18.
<正> 1936年10月上旬至12月初之间,在潮汕及兴梅各地,乃至南洋群岛的暹罗东北线、安南、新加坡一带的华侨学校中,爱国的学生,教师、城镇知识分子及华侨知识青年们争相传阅着一份刊物,并屈指计算其出版日期,到邮局、书店、学校传达室等候其送到。这就是在其时、其地影响很大的,在汕头出版的抗日救亡小报——  相似文献   

19.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20.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战争中最为剧烈最有声色的一个阶段。探索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颇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以片面抗战的路线统括国民党的战略方针,代替对它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它或者表现为不顾后果的拼命主义,或者表现为保存实力的逃跑主义,并无一定之战略方针。另一种意见则主要是台湾的一些史学家,他们认为国民党最高当局早已洞察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