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黑格尔在逝世那年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论英国改革法案》,说明黑格尔确如他自己所言,“我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而这种政治立场的核心就是在竭力维护近代以来的启蒙原则的同时,张扬人的“正义感”(道德意识的苏醒)。具体到英国(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化的领头羊)1831年通过的一系列“改革法案”,黑格尔正面讨论了如何在以法的实定性质给贵族阶层以特权(法权)的同时,唤醒人们心中的“正义感——反特权”的道德意识,并以此作为立法活动的指南;这里面既涉及到如何理解“原则”(先验前提)与“需要”(利益的维护)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以德国为代表的“欧陆哲学传统”与英国的“经验论哲学传统”在处理社会改革的具体事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说起,强调了文化、历史的差异和多样一直就是对哲学意识中所追求的整体性、普遍性所发起的挑战;再回到黑格尔的"伟大合题",讨论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及普世伦理的问题,在道德的理论性资源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讨论了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理性"内涵有两层含义:一是与"精神现象"或"意识形态"是同义语的"理性";二是结合历史发展,涉及许多道德伦理问题的"理性".因而在黑格尔那里,"理性"既与意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又表现为一种方法,即历史的、辩证的方法.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具有特殊的批判性即自我否定性.理性的这种"自我否定性"表现为概念的运动原则,在黑格尔那里,这个原则被叫做概念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正> 列宁给我们留下的《哲学笔记》,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哲学遗产。这里,我们仅就列宁在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所作的一个批注加以探讨。这个批注是:“……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哲学笔记》第228页)。关于这个命题究竟是列宁的,还是列宁转述黑格尔的,以及这个命题的科学含意是什么,至今国内外哲学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这个命题的探讨,直接涉及到如何理解和继承列宁哲学遗产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关于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等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问题,同时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精神现象学"这个书名,在当时是颇有时代感的."精神"(Geist)一词,是18-19世纪之交流行的一个时髦概念,尤为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文学所看重,也为黑格尔所钟爱.在《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中,黑格尔谈到作为两条形而上学原则的"精神与物质"在哲学传统中的对立.自然哲学和理智哲学的任务就是证明这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因为自然对这种同一性浑然不知,而它在精神中已回到自身.  相似文献   

6.
"不立国教条款"(No Establishment Clause)位居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之榜首,这是早期美国人民崇尚并追求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不立国教条款"及其所蕴涵的政教分离原则是实现"自由信奉条款"(Frcc-Excrcisc Clausc)的基本前提.最高法院严格而又灵活地解释和执行"不立国教条款",维持教会与国家的基本分离,从而确保了美国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宗教教派的同时,又能避免教派冲突或教俗斗争."不立国教条款"行文的简洁和模糊,最高法院诠释的灵活以及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传统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等因素都使得美国的政教关系名义上相互分离,而实际上却是彼此为用.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休谟的正义论与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强调正义是一种利益考量的同时,都意识到这种利益考量仍然离不开道德情操的辅佐,因此他们在正义论中都对正义感进行了阐释,认为正义感是建基于正义原则之上的良序社会获得稳定性的必要条件。休谟把同情心视为正义感的主要来源,这种正义感可以通过政治家的提倡、父母的教导与名誉感得到加强,但并不植根于他的正义论的原则之中;罗尔斯则把正义感的形成过程归结为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与原则的道德三个层次,并视原则的道德为最高层次,正是原则的道德在正义感与他的正义论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这一内在联系揭示了休谟正义论之不足及其由此而来的他对正义感阐释的局限性,同时对于一个未能建立正义原则的社会也有重要启迪:正义感的缺失主要不是因为作为自然德性的同情的缺失所致,而是由于作为社会德性的正义原则的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9.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反杜林论>,再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他们终结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普列汉诺夫、梅林、考茨基等思想家也是这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同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的.在认识论范围之外的对实践和自由范畴的研究工作在学界早已展开.伦理学科的建立不一定要以承认意志自由的存在为前提;伦理学中的必然性范畴只是对人的伦理行为的理论说明,它不能成为人们承担或免除道德责任的依据;那种认为道德责任会因为只承认必然性而被抹杀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混淆了"必然性"和"强制"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史观念的解构是海德格尔的西方传统哲学解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解构工作本身又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研究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进行哲学史研究的独特解释学技艺 ,展示了海德格尔如何在进行哲学史研究的同时解构哲学史 ,从而凸现出海德格尔本人的独特哲学史思想。  相似文献   

11.
程宏亮 《理论界》2010,(4):195-197
基于其"3R理论"(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主义)基础,以怀特等人为代表的英国学派对战争持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强调战争的正常性、正义性、道德性和目的的和平性。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了英国学派的历史、哲学和法学的研究传统,并部分吸收了美国的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何成长出一支代秀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家自我精神发展的内在超越性是根本.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资源,对企业家自我及其精神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三次超越"的理论模型,即企业家自我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从欲望意识、道德意识再到人文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掌握并且运用了高超的辩证法,构建他的哲学体系,使他成为哲学泰斗。但是,由于黑格尔所竭力坚持的哲学原则是唯心论,因此,黑格尔的“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1](P214)。”费尔巴哈坚持和维护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但是,由于他的哲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因此,费尔巴哈全盘否定了黑格尔,最后也否定了自己。列宁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又坚持了辩证法这一科学的哲学方法,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和辨证方法的高度统一,从而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可见,如果丧失正确的哲学原则,再高明的哲学方法也会被窒息;如果缺乏科学的哲学方法,再坚定的唯物主义原则也无法坚持到底。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哲学原则和辨证方法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坚持真理,并使自己的哲学与时俱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具体""发展"原则是他辩证法借以建立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深刻反映了黑格尔辩证思维的实质,在黑格尔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加深理解此思想,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道德哲学的难题之一就是道德自律问题,具体包括价值的先验秩序如何不可知,人如何获得自我立法的意志,这种立法的权威由谁来提供三个层次。席勒认为这个道德难题的本质在于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架构,因此,席勒尝试通过发展康德的美学理论来沟通二元断裂并对道德判断的确定性做出说明。他尝试将"爱"的观点引入道德哲学,用美德伦理丰富义务论哲学,这些见解既回应并阐释了康德的道德难题,也对正值学术积累期的黑格尔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很多重要问题上,能够看出这两位学者的理论一致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席勒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学术脉络传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解是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辩证法原则:其一,阿尔都塞以外在性的实在论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内在性的实在论观点;其二,阿尔都塞以统一性的“整体”结构批判了黑格尔的同一性的“总体”结构;其三,阿尔都塞以复杂性的辩证法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简单性的辩证法模式。由此,阿尔都塞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同时,完成了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结构主义解释。这是与他明确的政治意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王爱冬 《河北学刊》2003,23(5):187-190
本文通过对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概念的质疑,阐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关系;"传统本体论"(或曰"本体论")不会因为某些学者的"拒斥"而将本体论问题自动"终结",相反,在现代,人们仍然需要本体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本体论,将是哲学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新黑格尔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德国古典黑格尔主义的复兴运动,其影响波及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文学等方面.在伦理学方面,英国的格林和布拉德雷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在英国具有深厚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快乐主义伦理学,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吸取和发挥黑格尔和康德哲学伦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借助“自我实现”这一古老的课题,对道德想这一伦理学中心议题进行了颇具创造性的研究,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思索的理论启迪.一自从柏拉图建立了西方第一个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之后,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发展便遁着他所探寻的轨迹和方式前行着,迄至黑格尔,理性主义伦理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经验主义伦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涉及到现今我们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面临剧烈改组后的失范状态下道德如何重建?现今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很大,社会阶层和文化出现"断裂",价值观日益多元,如何重建道德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道德意识的现状入手,从中国社会改革现实和全球化的影响角度探寻现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认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建大学生道德素养,必须从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人层面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