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含义、突破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突破性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动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同时对现有文献进行评析并就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通过成功的开展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够大大地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对技术后发的国家和企业而言,突破性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文献,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打破原来创新轨道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备受关注。企业不仅要判断好当前的技术范式的生命周期阶段,而且要辨析、预测未来的主导技术范式,而且企业应该正确地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时机预测和把握;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产品需要努力地寻求低端市场的突破口进而向高端市场慢慢接近并逐渐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企业突破性技术和产品需要挖掘潜在的用户市场并培养他们成为主流用户,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高效获取和利用企业外部关键资源,对于提升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构建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关键资源获取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显示,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三个维度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治理和组合协调对关键资源获取有显著影响,而关键资源获取又显著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关键资源获取在关系治理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组合协调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术系统的演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赶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以一个全新的视角, 借用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在技术系统与耗散结构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系统非平衡演变模型,探讨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推动技术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指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在技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类负熵”作用,并阐释了发展中国家应该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制定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正确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三方面为着力点, 促进本国技术系统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A股2008—2018年专利引用数据和董事网络数据,从融资约束和风险承担视角分析董事网络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网络通过直接和中介路径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一是直接效应,董事通过其关系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活动融入到企业知识获取、创造和溢出过程,进而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二是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作用具有差异性,且独立董事网络作用弱于非独立董事;三是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差异化的中介效应,独立董事网络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非独立董事主要通过风险承担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7.
研究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大多数省份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察期内,各构建维度中的技术开发能力呈下降趋势,利基市场开拓能力与外部关联强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并未呈现出经济发展的“东高、中平、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综合能力及各构建维度能力均远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及有待强化的领域。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区域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本质,为落实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突破性技术创新被定义为引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手段。作为一种新颖的创新形态,其动力机制如何,怎样发挥各要素间的协同效应还缺乏一致性结论。在现有文献基础上,针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结合协同创新理论,从技术、市场、政策等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构建突破性技术创新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协同效应模型。最后,以中国智能汽车发展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企业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市场化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内外部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实现程度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分别满足的是现实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化,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营销。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维度将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进行对比,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良性互动。探讨企业沿袭不同技术路径的技术创新强度要采用相应的知识产权策略,为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要以知识产权为导向,根据技术创新强度选择相应的知识产权策略,开发能申请专利的知识产权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以此来满足高附加价值的市场需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破坏性创新是茶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介绍破坏性创新概念和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破坏性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得出:破坏性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破坏性创新的动因,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的独特源泉.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破坏性创新如何有效提升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和市场有效结合的破坏性创新视角,探求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从技术跨越和市场跨越两个层面对我国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破坏性创新较维持性创新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蓝海战略较红海战略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跨越。因此,得出基于破坏性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有效整合的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自主品牌已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依靠传统维持性创新自主品牌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从技术和市场有效结合的破坏性创新视角,探索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通过理论及实际案例分析得出基于破坏性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有效整合的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弱联结有利于吸收创新所需的新颖知识,强联结有利于吸收创新所需的复杂隐性知识。从演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悖论,并分析了网络嵌入和创新强度协同演化的障碍是嵌入造成的企业核心能力刚性,企业需要具备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两种动态能力要素,才能克服刚性约束。同时还说明了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主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的创新模式 ,发现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分别实行了技术跨越战略与价值链提升战略 ,其共同点是都依赖于海外市场 ;日本却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需求 ,以破坏性创新颠覆欧美企业的垄断地位。借鉴国际上的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根据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特性 ,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 ,我国应形成以破坏性创新为主导、以技术跨越为辅助的自主创新模式 ,并以深入理解我国客户需求、发掘我国文化内涵为根本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技术开发等与之相关概念范畴的科学定义 ,阐明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企业对优势技术固有的依赖性和初期形成的思维、行为惯性导致了企业在遭遇破坏性创新时丧失了执行力,最终造成了企业的失败。而破坏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对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的演化轨迹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严峻变化,对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中国来说,颠覆性技术的商业化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探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内涵、发生机制、实施途径以及应对策略。发现,颠覆性创新通过商业模式的革新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也同样可以应用于产业和国家层面。颠覆性创新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尤其是对那些人口基数大,具有大量的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以及“非消费者”的国家来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驱动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研究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科学评价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分析国内外新区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研发基础、研发效益和现代科技四个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并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评价系统的可靠性;根据评价系统测算出现阶段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与成熟新区科技企业的比较,发现其短板和不足,力图为决策者科学合理评价、管理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