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论界》2016,(3)
新中国成立初期,频仍严重的水、旱、虫、霜、雹等自然灾害导致梁山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广大百姓缺粮断炊,大量灾民四处逃荒,甚至死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梁山县自然灾害,特别是民政机构把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通过发放救灾物资、贷种贷粮、生产救灾、移民移工等措施积极应对,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灾区群众也积极响应国家诉求进行自救,抢险救灾、互助互济、开展农副业生产。国家与民间良性互动,救灾和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抗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对当今防灾、抗灾和救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仁宣时期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史有“仁宣致治”之称。,本文以《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中有关农业自然灾害及其救灾措施的相关记录为基础,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明仁宣时期的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区域分布特点、并发特点,以及相关的救灾措施和救灾力度进行了分析,着重从救灾措施这一侧面,论证了“仁宣致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1911~1949)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救灾立法是当时立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7至1930年中国北方各地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各省为了应对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积极开展救灾立法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救灾法规条例,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存在着突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经验与教训仍对于当代救灾立法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频仍、灾情严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众多损失。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克服一切困难,在给予灾区群众大力救济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生产自救、以工代赈、节约渡荒、群众互助等多方面的救灾救助工作,帮助灾区群众渡过灾荒,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5.
杨向艳 《江汉论坛》2014,(6):103-107
明代潮州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同时,盗匪的盛行和自然灾害的肆虐也日益加剧,严重干扰了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了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由于受到"小冰期"的影响,潮州社会中后期有两次气候变冷的时期,气候变冷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显著增加,其中尤以水灾、旱灾和风灾为多,并且危害也日益严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肆虐,当地社会阶层积极应对。在救灾过程中,潮州的各级官员与地方士绅大多采取积极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救灾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特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性与网络相结合,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引起网络舆论质变,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对政府灾害救助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现代救灾能力不强、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缺陷、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落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失当等。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重点掌握其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平息五个阶段特征。实践中,应按照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着力加快政府现代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增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7.
张艳丽 《兰州学刊》2009,(9):199-202
嘉庆六年京畿一带连降暴雨,致使许多州县遭受百年巨灾。这次水灾发生在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因此,统治者对它极为关注,积极采取蠲缓、赈济、调粟、疏通沟渠河道、埋葬尸体、散给棉衣等项措施进行救灾。同时,还采取下诏自省、停止秋哥尔、祈祷禳灾和清理刑狱等消极应对举措。此次救灾活动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清政府救灾活动中较有成效的一次。但同时,这次救灾活动的特点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联。由于财政紧张,在救灾的具体措施上,煮赈事例明显增多。以工代赈在这次救灾活动中地位较高,被给予特殊的关注。同时,清政府采取的消极应对举措在稳定灾荒时期的社会秩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是最高统治者维持对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秦凯 《天府新论》2009,(2):59-62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研究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灾害具有频发性,建立人员充足、配置合理的专业救灾人员储备体系是提高我国救灾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救灾人员储备具有流动性、弱经济性、增值性等特点,因此应构建专业救灾人员三层级储备模式.我国专业救灾人员储备体系应由救灾人员输入、备存、调用和回调四个模块共同构成,以保证救灾人员储备体系同整个救灾人员供应系统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荒政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涵着丰富的原始风险意识.而从认识灾害的规律、以平籴法应对灾荒,到设常平仓自觉地转移、分摊灾荒风险,再到仓储的多元化、养恤的互保化和救灾的预案化,中国古代荒政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科际结合的特点.在加强自然学科对灾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灾害的研究.灾害政治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具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运用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优势,研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干预、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对灾后进行重建的科学.构建"灾害政治学",需要探讨其研究对象、研究前提、研究特点、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灾害是人类无从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因而成为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最佳场域。灾害伦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有:灾害成因的伦理解释;灾害降临的伦理应对;灾害救助的伦理维度;灾害抚慰的伦理实施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莽末年社会动荡的原因,史家多将其归结为"人祸",即王莽改制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其实,除"人祸"之外,"天灾"对于这次社会动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两汉之际,气候曾发生显著变化.气候的变化引起了自然灾害,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引起饥荒,饥荒又造成了流民和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饥荒与农民起义都较为集中在当时重要的经济和人口聚居地区.可以说,新莽王朝是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作用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4.
章博 《江汉论坛》2006,8(12):87-90
在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灾中,武汉三镇是受灾最重的城市。水灾发生后,政府认识到了这次水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较为积极有效的救灾行动,同时设立救济水灾委员会,作为代表政府的最高赈济机构。通过考察救济水灾委员会的组织与工作可以看出,南京政府是这次水灾救济的主导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央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应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及职能缺失。社会力量则弥补了政府实际行政能力的不足和在救灾体制方面的缺失,充当了国家救济替补者的角色,形成与政府广泛的合作与互补。而灾荒反过来又促进了政府和社会的成长,促进了国家防灾救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16.
先秦时期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西北地区灾害发生更为频繁。但这一时期史册不全,史官制度建设不完善,影响到相关的灾荒史料不甚充分,灾荒资料分布比较零散,大多是零星分布于《诗经》、《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虽然言简意赅,但也不失为研究先秦时期灾荒问题的重要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介及时传递灾害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主要有电视新闻、电视评论、电视访谈、电视广告、电视服务类节目、电视晚会等六种形式。但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灾时传播和平时传播失衡、过度报道和同质报道显现、煽情报道和作秀报道时有发生等问题。做好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要注重灾害报道和平时报道的结合,要完善电视媒介灾害报道应急预案,建立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运行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下,人类生存的地球似乎已进入一种"震动模式"状态。仅2010年以来,先后有青海玉树"4·14"和日本"3·11"等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损失,"地球村"人无不为之惶恐和忧虑。应对无情的灾难,我们除了见证国家的强力救援之外,也目睹了宗教的积极回应、社会参与以及其给予人的心灵慰藉作用。事实表明,地震灾难是属于全人类的苦难,现代人类仍然需要宗教信仰,同时更需高扬人类之间无分别的悲悯、慈善与博爱的人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琳 《河北学刊》2012,32(4):250-252
灾难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的一种类型,通过影像表现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灾难、死亡与生命。本文从三重生命美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好莱坞灾难片受欢迎的原因:在灾难中体验死亡,在死亡中唤醒生命,从而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传达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浅谈容灾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提高的客户服务质量需求对IT系统业务连续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容灾系统的通线,可以较大的提高IT系统的数据保护及业务连续性,在信息社会的领导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