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生前无疑是当时同行中辈分最大的。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  相似文献   

3.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该民族创造并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官民故事等;这些故事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白马藏族社会生活以及白马民众理想愿望,在艺术上具有形象塑造区域化、纪实与幻想兼容化、情节结构程式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语言运用本族化等特点,堪称中国文学和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奇珍。  相似文献   

4.
移文,又称"移"或"移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应用文体,主要用于通告晓谕、劝诫责让。春秋战国,移文往往依附于"书"而称"遗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被称为"文移之首",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此时的移文与檄文多混淆和交融,导致"移檄"并称。两汉移文在行文方向、行文对象、文体功能诸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模糊化的特征。魏晋时期,移文开始摆脱对其他文体的依附而独立成体,语言渐趋骈俪化。移文至六朝而体制完备、程式规范,行文关系单一、清晰,进入创作典范时期。自唐至清,"移"作为平行文种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公文,其现实功用和程式化增强,文学性减弱。《北山移文》作为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得益于其文本固有的新奇造语、虚拟化的拟人手法、抒情变形的表现方式。唐宋文人对它的接受主要在于精工的文学技巧和以戏谑方式嘲讽假隐的批评精神,前者作为范文被诗文家摘用和仿效,后者作为文化符号被文人士大夫凝化为"北山移"情结。  相似文献   

5.
相声最初混杂于众多说唱艺术形式当中。清朝末年八角鼓艺人张三禄第一个采用"相声"一词,并将其搬上表演舞台。之后相声经过朱绍文、"相声八德"等几代艺人的加工创作,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外部因素分析看来,多重的文化背景是促成相声艺术产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幽默诙谐的满族文化赋予了相声幽默的灵魂和乐天的气息;纷杂多彩的市民文化为相声的创作提供了故事素材和叙事场景;北京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天桥和茶肆酒楼等为相声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空间与渠道。  相似文献   

6.
1引言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套路练习的存在和发展又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武术套路表现为高度的程式化,它作为一种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武术套路的流传和发展是由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2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一。武术是中国和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武术套路是以具有攻防技术价值的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它和格斗技术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具有一种极鲜明的所谓“程式化”的因素和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程式化”或“程式”等概念在不少同志心目中往往是一个不得喜爱的贬词,因此有些同志即使肯定中国绘画,也往往对“程式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一些讨论中国画特点的文章中避而不谈它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应用写作》根据 2 0 0 0年 8月《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精神和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需求进行编写。该书进一步完善了理论与教学实践体系 ,具有内容新颖、重点突出、使用面广、实用性强、程式规范、内容准确等特点。该书着重讲授常用应用文的类别、含义、格式、特点、写作要求、方法和作用 ,包括 :1 .绪论 ;2 .公文类 ;3 .通用类 ,4.经济类 ,5 .诉讼类等内容。目前 ,全国许多高校的理工农医文等学科专业都开设应用写作这门课程 ,作为大学生的基础课和工具课。但是 ,所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大都没有及时更新补…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学优秀的程式化传统是促进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程式化传统是经过时代的发展而嬗变 ,不同时代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继承关系。这符合艺术社会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画学的艺术样式都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存在的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画学基本程式语言的掌握和学习 ,它们是中国画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传统程式的基础技法并能熟练运用 ,才能进行艺术革新。正确对待优秀的程式化传统 ,在继承中求革新创造 ,这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众历史热"不仅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具有产品多元化、形式通俗化、作者业余化、品质扁平化等特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市场、科技和文化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面对"大众历史热",历史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三点: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加主动地迎接大众史学时代的到来;主动参与,努力引导,推动历史知识普及和"大众历史热"的健康发展;执著敬业,做好本分,为社会做出示范和表率。  相似文献   

12.
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规范化、标准化和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在中西方艺术的存在,因为中西艺术不同的思维起点而形成鲜明差异,中国艺术程式以近乎纯技术、纯形式的抽象程式为主体,呈意象化特点;西方艺术程式以真实再现自然的系统程式为主体,呈科学化倾向。艺术程式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艺术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程式与艺术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规范性、可塑性与排外性是艺术程式的三大特点,排外性突显了艺术程式的自身价值,成为规定艺术创作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程式化模式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主题的表达还是剧情的发展线索,无论是创作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是戏剧的结局,都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程式化现象,既与中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审美观念有关,也与源于人性自身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解决的永恒主题有关,同时,还与中国注重伦理文化与"中和"之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章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分为认知文、交往文、祝颂文和述怀文四类,分布于典册、子史、骈文、古文、制义、报章(至20世纪中叶)等六个时期,并以认知文使用频率最高。20世纪前半段中国文章成功实现了文言到白话的嬗变,而后半段多元化写作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中国文章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一元化社会出现的“文以载道”思想含有特定历史的优劣品格,文章审美取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它们都与传统美文的承载体和写作指导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戏曲"程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却亟待重新审视与历史化处理。民国时期在与海外对话的复杂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及周边知识人团体对戏曲程式等焦点问题的表述,即显现出历史性和策略性的转变。其中的"西方影响"也向度多样:既与欧美主流舆论达成关于戏曲传统本质的"共识",并借此收获民族文化自信;又因在海外评论者和梅氏策划核心内部文化反视自觉的存在,表现出深层通约的可能。对相关问题的辨析,也应成为当代戏曲理论构建和对西方话语反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受方术文化的影响,古代小说中的诸葛亮、姜子牙和文素臣等都被描写成巫师化的军师,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如果说诸葛亮像一个儒士化的巫师的话,那么,姜子牙就像一个道士化的巫师,文素臣像一个学者化的巫师。  相似文献   

17.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小丘 《社区》2014,(33):56-56
国庆节,我和朋友相约去天津玩,一大早,我们乘坐便捷的京津城际快轨,半小时就到达了“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的天津卫。第一件事儿就是直奔南市食品街,品尝地道的津味小吃,再到茶馆里听几段相声,美食与津城独有鲋‘哏”文化混搭起来,独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9.
首创语言杂技舞台剧《北京》是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相声名家李菁、何云伟强强联手推出的一台由杂技、相声两门艺术混搭而成的创新剧目.该剧目以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为背景,以浓郁的最具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化为内容,以跨越古今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物为贯穿,充分展示北京的厚重历史、风土人情、多彩文化、当代精神,充分展示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既传统而又现代的北京,既厚重而又时尚的北京,既博大而又浪漫的北京,具有"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的首都北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创作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