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创业作为社会价值优先并兼具市场化运营的创业方式,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相比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创业行动将乡村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纳入收益考量,通过增加乡村产品供给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大幅增进了整体社会福利和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鉴于社会创业的比较优势,商业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新创社会企业等乡村振兴主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着眼补齐或增强乡村社会(环境)价值创造能力和乡村经济价值获取能力,遵循不同路径开展乡村社会创业行动。未来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设计中,应注重鼓励多元乡村创新模式,推动乡村制度完善;培育乡村社会企业家群体,鼓励乡村市场开发;加强乡村社会创业顶层设计,构建合法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改革发展趋势与潮流,它是许多非营利组织克服资金困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及其社会公益目标的有效理性选择,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是传统组织形态的一种转型,需要在组织外部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在组织内部则要构建新型的价值理念与组织文化,调整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提高组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以及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的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组织公益性目标的新兴组织形式。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克服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短缺问题,扩大组织的影响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选择转型路径。为什么非营利组织需要转型?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转型后是否成功摆脱现有困境,促进组织影响力的提升?这是伴随着非营利组织转型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决定因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划分为以下四类:关键阻滞因素、资金资源、普遍阻滞因素、人力资源、显著阻滞因素、行动资源,特有阻滞因素,信任资源。为了克服以上四个因素对组织自身发展的阻滞,一些非营利组织尝试转型为社会企业。基于2015-2016年中国慈展会认证的中国首批及第二批社会企业案例库,从中选取四家典型的从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能够有效解决四类阻滞因素对组织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组织战略升级,更好促进使命实现。因此,非营利组织转型的核心在于结合自身愿景和目标,寻找能够解决资源依赖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4.
并购是企业对外扩张的手段,是获取稀缺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并购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可以创造价值。并购能否创造价值受企业外部环境资源、内部资源、能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创造价值的并购与损害价值的并购是并购不确定性的结果。企业作为各种资源能力聚散地,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时通过并购获得稀缺资源加以有效地优化组合,在不断增强自身原有资源能力前提下提高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并购中创造出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组织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的合法性有利于企业接近和动员商业模式创新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是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成功的前提基础.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与原有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被借鉴到新的生产经营运作当中.它只能采取创造环境这种最为主动的战略来积极地获取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与法治化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史际春、张扬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属性与组织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税收优惠、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及市场的法律关系三方面的分析,厘定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它的立法规范及其调整。王名认为,非营利组织因其具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特殊功能(包括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政策倡导与影响)而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因之而影响社会;由此,也可以将其分为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等四种类别。陈旭清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非传统安全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联性,认为非营利组织从总的方面来看,对非传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会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张帆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失灵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研究非营利组织,认为作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两种重要方式,非营利组织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两者同生共存,缺一不可。陈秋苹则透过公共治理的视角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认为非营利组织面临公共权力冲突、社会角色冲突、经济利益冲突时,需要在责权对等的原则下,通过主客观责任互动,唤起每个人的志愿公益精神,构建公共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社会企业不同于一般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旨在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目标,因此,需要新的治理模式平衡两种目标间的资源配置,确保不发生使命漂移。文章以公司治理理论为视角,首先比较分析了社会企业、一般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区别。然后讨论了社会企业的分类,并进一步指出从价值属性角度而言,社会企业可分为价值一体式和价值分离式两类。最后针对每种社会企业面临的不同使命漂移风险,分别探讨了如何建立相匹配的治理模式,防止社会企业出现使命漂移。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科技创新可直接创造新产品和财富,更引发和带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频繁发生。商业模式创新对科技创新明显具有的促进作用在于可实现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调整通过增大整个"价值蛋糕的尺寸"为公司捕获价值。创新企业依据其价值主张所要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通过技术和资产捆绑实现创新价值;通过对整个价值链实施延长、分拆、外包、出售和整合实现创新价值;优化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各种价值活动,创造新的价值活动,并提高价值创造效率。实现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最大价值,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科技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自身的特质和特殊的要求。在技术创新提升为科技创新后,技术创新阶段须延伸到科学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阶段。对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系统思考和设计,可以全面整合创业活动,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营利组织构成公共部门和营利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互促进: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协助政府建设社会公德,代表公众监督和制约政府,促进精干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能促型角色,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可作为思考媒介技术(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二者关系的连接中介,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逻辑、技术逻辑和经济逻辑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合文化是对互联网时代文化变迁的一种范式描述,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参照。融合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在文化消费层面表现为个性化、社会化、生产化和跨媒体化四个趋势。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以及核心竞争力也相应发生变化。融合文化的扩张使得文化产业呈现个性化和中心化并存的发展趋势,如何因势利导以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商业模式研究的六种视角及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耕深  孙晓静 《东岳论丛》2006,27(2):120-124
迄今为止,人们主要从六种视角研究商业模式:系统论、描述和简化现实、一般价值创造、技术开发与价值创造、交易与价值创造、公司业绩和财务。不同视角的研究揭示了商业模式不同方面的特征和构成要素。为了根据商业模式来构建全新的公司战略分析框架,必须对各种视角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探讨商业模式的本质和目的,并且采用动态的观点,充分吸收多种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劳动 ,不仅生产物质产品 ,而且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我国现阶段不是要人为地消灭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经济关系 ,也不是要取消企业主通过经济关系和国家凭借超经济手段获取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 ,更无需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这一社会经济关系 ,而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客观机制 ,同时完善、优化国家分配剩余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开展绿色投资.然而,相对于传统的投资,企业绿色投资需要考虑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改变原有的投资模式,企业决策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企业绿色投资意愿和驱动机制的思考.基于“价值创造”视角分析企业绿色投资的驱动机制,不仅使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通过一种“价值创造联结机制”得到了统一,也为企业绿色投资找到了实施路径.通过建立声誉、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能力、增强市场定位等策略,企业能够实现绿色投资行为与竞争优势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营利组织在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传统的三大部门的划分:政府部门为第一部门、私人企业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向两类组织转化:第一类为营利组织即企业;第二类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非营利组织。在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到来的令天,系统地探讨这两种非营利组织的职能、特征及其管理,对如何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发展和管理我国各种社会机构具有战略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全球非营利部门出现社会企业化转型现象。基于对我国长三角地区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转型的案例分析,尝试厘清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过程中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施路径与影响其模式选择的因素。提出非营利组织具备的专业资源、关系资源即组织声誉资源等影响到这些组织的轻资产模式选择。轻资产运营是社会企业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目标平衡的重要策略选择,但对于组织所处行业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政策活动中,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意表达途径,能够弥补弱势群体的表达不足,培育民意表达的能力,实现民意表达的公共理性.由于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中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其在政策活动中的民意表达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在自我发展中重新定位价值取向、社会功能和发展策略,提升其民意表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