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年3月6日贵州省黎平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同年8月23日、1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审议。但是,纵使如此,目前侗族大歌在当代传承与法律保护方面还是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结合草案和办法,分别从宏观(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和微观(侗族大歌法律保护的自身特点)两个角度对侗族大歌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海洋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49-55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3.
吴家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17-20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形势严峻。黎平县从侗族大歌申遗入手加强传承和保护。主要经验有建立名录体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证资金投入,建立试验基地,民族文化进校园,加大民族文化挖掘、抢救、整理力度,通过深入开展民间节庆活动提高保护意识、加强法律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是我国最早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中国多声部音乐,它的"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乃至当今世界乐坛的一枝独秀,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5.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9-114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在侗族大歌变迁的脚步日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李发耀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35-38,85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吴文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57-159
侗族大歌虽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可从侗族大歌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手机彩铃等现代手段以及比赛方式等来宣传、推广、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进而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耀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1-5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传承等,认为侗族大歌成功申遗后所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令人焦虑,保护与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侗族地区的封闭状况逐步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种种困境,因此,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下争论的热点问题。有人认为侗族大歌只能维系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模式,走产业化路子是有悖传统的。本文以社会学、文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对侗族地区的深入考察分析,指出侗族大歌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变和不变的双重特点。它虽有很强不变性,但必须以保留其封闭状态为前提。而其可变的一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机。侗族大歌适时转型、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是在当前传承危机下找到的一条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路子。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侗族大歌文化产业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对其发展必须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0.
11.
肖丽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67-71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它传承了侗民族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歌之中。大歌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其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和审美视界四个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吴定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11-16
侗族大歌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才能生存,现在她的土壤状况怎么样?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借助土壤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土壤同生态环境与赖以生存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侗族大歌的生存,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持悲观态度。但是,也不能太过乐观。 相似文献
13.
吴定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2):37-40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着重介绍侗族大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2003年黎平县政府开展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工作,未获得成功;2005年开展侗族大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下步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到了“通行证”;2008年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集了侗文化专家到贵阳制作申报所需文本,贵州省电视台完成了影像的制作。文本与影像资料将于2008年9月25日上交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并报送到联合国初审合格。同时,阐释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以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14.
对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高校开展传统养生教学为嵌入点,探讨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传承价值及发展意义。研究认为:高校中传统养生文化有知识化、广泛性、内容丰富性、多元化、全面性等特点;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得出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方式有高校传统教学课程、学校规章制度、学生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传统养生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85-188
原生态音乐及其原生态演唱挺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虽然仅参与两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可充分展示了众多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丰厚的底蕴。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是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让人们对原生态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引发对原生态民歌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笔者认为,继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歌,理当完好的保留其朴素、浓郁的神韵遗风,绝不可以主观因素或某一目的扬长避短加以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魂,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