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考释《素问》疑难字词四则.认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斗而铸锥”的“锥”当作“垒睫”;《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及《阴阳类论》“气浮不鼓”的“浮”当为“汪”的俗字之误;《脉解》“所谓甚则跃者”的“跃”当读作“旭”,《说文》训“行不正”;《素问·至真要大论》“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的“白”当训大,“白血出”犹白汗出,即大出血。  相似文献   

2.
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弟子规》是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其内容中的三个珍贵内核———“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构成一条情感教育的主线。“入则孝”是感恩的教育,“出则悌”是尊重的教育,“泛爱众”是关心的教育,终极指向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  相似文献   

3.
学会感恩     
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一个手语舞蹈,名字叫《感恩的心》。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感恩呢?”妈妈笑着告诉我:“感恩是对人或事物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似懂非懂,不知道自己要感恩谁,为什么要感恩,直到后来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我才明白,原来感恩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死寂的星球上,只有语言的飞翔,像黑夜的星光和闪电,证实我们曾有过的短暂的生存。──西川《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语言从降生伊始就具有了不可思议的魅力,她像一个无法无天的神授之物,标志着“上天预知的人们要饥馑而降下谷里栗,而鬼神则因为害怕受到文字的判决而在夜里啼哭”①。原始初民已经意识到语言文字包含了惊天动地的威力。在基督教经典文献中,语言则被授以创世的权力,《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光就出现了;上帝说,水里要有鱼,空中要有飞鸟,地上要有…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孟子以私淑弟子而忠实地继承了他的伟大事业。孟子是把教育当作社会上的一件大事看待,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第三卷)。又说“善政不如善教。”(卷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而孟子则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卷四)按孔子之意,是在勉人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孟子则是为了防止有人强不知以为知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卷七)。两者的说法虽不相同,而目的则一,都是着眼于出好人材。  相似文献   

7.
《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在前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解中,写的是“老了,即死了”。读后总觉得这样注解不十分合适,这本来不注也可以的。但要注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应该引用的。《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道,长妈妈教给他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了,必须说老掉了。”这是小说中鲁镇地方的习俗,大概忌讳说“死”,也略有“惋惜”、“可怜”的意思。如要注解,则可以把两段话都写出来,就象用同义词互训一样。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莎评中,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一说似乎已成为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欧洲文学史》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国内评论大都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这一既定观念出发,从作品中寻章摘句,印证上述权威性的观点。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试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0.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常用述语。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三十余篇共六十多句用到了这个词。应该说,过去对“气”的探讨是很不够的。其实,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文论,就一定要认真理解这个“气”;不理解这个“气”,也就不可能透彻地掌握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并不是刘勰的首创;但是,他在以“气”论文的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最早把“气”和文联系起来的是曾子。《论语·泰伯》篇曾记录下他的一句话:“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以,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此以气论辞始”。比  相似文献   

11.
孔见 《中华魂》2011,(12):54-54
据考,居安思危语出《左传·襄公十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后来,在《战国策》中有所提及,到了孟子那里,说的更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轼针对着面临西夏、契丹(辽)对宋朝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发表了25篇策论,其中就包括《教战守策》。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发挥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在写《〈滞经〉与十二次之“鹑”考释》一文(以下简称《考释》,载于《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0年第6期),在以确凿的证据考释了《诗经》的《鄘风·鹑之奔奔》、《魏风·伐檀》的“县鹑”和天文十二次的“鹑首”、“鹑火”和“鹑尾”之“鹑”,皆同《诗经·小雅·四月》的“匪鹑匪鸢”之“鹑(tuán)”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说文解字段注》的“《魏风》‘县鹑’、《内则》‘鹑羹’字当为‘(享隹)(chún)’和“《内则》有‘鹑  相似文献   

14.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6.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这完全是由我国文字之为独音体所决定的。由于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可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久远,如《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卫灵公》说:“言忠信,行笃敬。”《周易·乾卦文言》说:“水流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中曾指出:“孟子在当时以‘好辩’而受非难时人,据现存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魏晋时期鲁胜也曾评论说:“孟子非墨家,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注序》) 孟子确实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孟子自命为孔子的继承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俗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可见孟子是以孔子继承者而自居的。儒家是不尚辩论的,那么,作为儒家继承者的孟子似乎也不会注重辩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18.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九歌·山鬼》结句:“思公子兮徒离忧.”历来鲜有确解.王逸的解释在现存的《楚辞》各家注释中要算最早的了.他说:“言己怨子椒,不见达,故遂去而忧愁也.”[唐]五臣则谓:“思子椒不能用贤,使国若此,但使我罹其忧愁.离,罹也.”后来诸家大都本此类解释立说.由于《九歌》是民间祀神曲,虽经屈原加工,那只是在艺术上予以必要的提高与修润,难以牵扯到政治斗争上去.王逸等“子椒”云云,显系比附;所以后来的《楚辞》学者多半把此点“割爱”了.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这完全是由我国文字之为独音体所决定的。由于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可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久远,如《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卫灵公》说:“言忠信,行笃敬。”《周易·乾卦文言》说:“水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