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我国企业优化技术创新模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展  陈宏民 《管理工程学报》2009,23(3):35-39,79
本文通过比较产品引进创新策略和自力更生创新策略中技术落后国最优技术创新策略,指出原来产品质量差距、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技术溢出强度等因素是影响技术落后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当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高时,产品引进创新策略比自力更生创新策略能够更加有效提高技术落后国新产品质量.迫于进口高质量产品的竞争,产品引进创新策略中技术落后国企业的优化新产品质量始终高于进口产品质量.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建议我国政府应在部分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大且与国际产品质量差距较大的行业中,坚持走产品引进创新道路;在高技术产品进口同时促进技术转移,提高技术溢出作用;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协助企业克服高额研发成本困扰;在部分自力更生创新投资强度较低且产品引进创新技术溢出作用有限的行业中,采用自力更生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存在产量和价格竞争外部市场的企业集团转移定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存在产量和价格竞争中间产品外部市场的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决策问题。得出当存在产量竞争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时,均衡转移定价策略是各集团隐藏自己企业的转移价格信息,且转移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当存在价格竞争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时,若对中间产品的内外部市场实行单一定价,则转移价格决策与中间产品的外部销量大小有关:若对中间产品的内外部市场实行差别定价,则均衡定价策略为转移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的市场替代,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复杂市场网络的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探索企业与消费者在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的协调互补下双方策略的调整过程,并分析得到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较优稳定条件。经过仿真模拟实验可以发现:企业与消费者对市场导向更具敏感性,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是企业主要的决策依据,而提升技术成熟度有利于推动绿色产品在消费者群体间的扩散。同时,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支柱性主导企业会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更加关注,竞争性边缘企业则更加容易受到市场中选择绿色技术企业的比例影响。然而,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产生的双重外部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利用经济政策调控,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负外部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以提升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激励更多企业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同时,亦可通过一系列规制手段激励企业不断完善绿色技术水平,以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政策激励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应设置合理阈值区间。  相似文献   

4.
创新投入补贴还是创新产品补贴:技术联盟的政府策略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作为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技术联盟创新方式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补贴方式的争议以及溢出效应的存在促使国家必须对技术联盟企业补贴方式进行判断。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对创新投入补贴和创新产品补贴进行分析。解析分析和算例表明:企业的创新投入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增加,在宽松知识产权的激励下企业的创新投入会与溢出效应之间达到良性循环;在政府介入技术联盟创新系统的情况下,创新产品补贴方式比创新投入补贴方式更为有效。这对政府部门加大创新激励,科学选择创新补贴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会联合上游企业,构建一条技术关系紧密的供应链.为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改进自身产品的质量,许多大型企业会通过直接投资升级供应商的生产设备或生产技术来改进产品质量或降低产品成本.当制造商直接投资升级供应商技术时,可能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给其他横向竞争的制造商也带来好处.本文通过Stackelberg模型和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研究制造商投资升级供应商技术的策略,以及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制造商升级供应商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1)如果制造商直接投资升级供应商技术,不论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当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较小时,都可以阻碍外部企业进入市场.(2)如果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投资升级供应商技术会增加有横向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的利润;如果不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现有制造商直接投资升级供应商技术,会降低横向竞争的其他制造商企业的利润,甚至使得其他企业均衡产量降为零,阻碍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6.
寡头竞争模型下的非对称R&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虑的是Stackelberg寡头竞争模型下的产品市场合作对研发投入,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福利的影响.我们发现在非时称R&D情况下,产品市场合作的产业利润总是高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情形.产品市场合作对R&D投入、消费者剩余以及福利的影响取决于知识溢出程度和R&D效率参数的大小.假如知识溢出程度足够大,R&D的效率参数足够小,产品市场的合作对生产商,消费者和社会来说比在非合作状态下更有利.  相似文献   

7.
基于混合溢出的双寡头横向R&D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混合溢出的概念,研究在混合溢出下同行业双寡头间的研发合作.采用博弈论方法,以AJ模型为基础.双寡头在生产市场上竞争,而在研发活动上可选择合作或不合作.提出了三阶段的研究模式.第一阶段,选择研发投资;第二阶段,选择可控的溢出水平;第三阶段,选择产量.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并对双寡头在研发上合作和不合作两种情形进行分析.有以下结论双寡头研发合作时会产生最大的溢出水平;双寡头单独研发会产生最小的溢出水平;研发合作时的研发成果、产量及利润都比不合作时要高.  相似文献   

8.
提出混合溢出的概念,研究在混合溢出下同行业双寡头间的研发合作.采用博弈论方法,以AJ模型为基础.双寡头在生产市场上竞争,而在研发活动上可选择合作或不合作.提出了三阶段的研究模式.第一阶段,选择研发投资;第二阶段,选择可控的溢出水平;第三阶段,选择产量.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并对双寡头在研发上合作和不合作两种情形进行分析.有以下结论:双寡头研发合作时会产生最大的溢出水平;双寡头单独研发会产生最小的溢出水平;研发合作时的研发成果、产量及利润都比不合作时要高.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设备,可能会存在严重的"碳锁定"效应。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笔者采用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下,制造企业低碳研发投入和产量的决策,以及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技术不确定性与市场不确定性所组成的不确定性概念引入创新过程;在Bertrand竞争市场中,运用战略实物期权、动态博弈等工具对企业创新过程建立了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创新企业的价值函数,考察了不确定性参数对投资门槛值与破产临界值的影响;最后在技术投入溢出与互补度、创新产品互补度以及合作诚信度等四个参数的综合交互作用下,分析了独立研发、竞争RJV、合作RJV三种典型模式在均衡研发产出、公司利润、行业利润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得出了模式动态选择的适用条件。已有文献多在静态环境下考虑技术投入溢出参数在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中的作用,本文研究旨在弥补此不足,同时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适宜的创新组织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诺竞争市场结构下,建立了具有R&D过程的双寡头博弈模型,从促进技术进步、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利润以及总福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存在研发投资溢出时,在不同的R&D策略下企业的市场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绩效不仅与研发投资溢出率以及产品的差异度大小有关,而且与R&D效率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使厂商频繁推出创新型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产品定价和换代策略成为厂商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产品技术创新视角下构建双寡头厂商三阶段产品最优定价与换代决策模型,结合效用函数和博弈分析方法从同质产品市场拓展为异质产品市场,求解出单品换代策略及共生换代策略下新品上市时点和旧产品退出市场时点的显示解,并通过仿真模拟探讨产品技术创新水平、消费者创新感知度对最优产品定价和换代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品技术创新水平和消费者创新感知度对厂商产品定价和换代策略有重要影响。同质产品市场下,市场潜在需求越大,产品初始定价越高。厂商面临内外部产品竞争时,市场潜在需求较小且两代产品处于共生状态下,为减弱内部竞争新旧产品最优定价差距不大;当市场潜在需求较大,厂商新品定价由技术创新水平决定,消费者技术创新感知值越高,新品定价越高,反之越低。当厂商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劣势时,两厂商技术创新水平差距越大,劣势厂商越应提早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3.
将政府竞争政策与技术创新因素引入到两级多晶硅供应链博弈模型中,研究不同情形下政府竞争奖励与技术创新努力水平对于各级制造商最优利润的影响。构建关于硅片批发价与光伏系统销售量的利润博弈模型,求得了各级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函数,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竞争与协调两种情形下竞争政策与技术创新因素对于各级制造商最优与整体供应链总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1)政府竞争政策有利于增加制造商的利润;(2)技术创新努力水平的升高可以较快的增加制造商的利润;(3)与竞争情形相比,协调情形下各制造商的利润及整个供应链总利润更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现实情形下系统的均衡策略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相关因素对系统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即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分别为(市场规制,不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绿色产品)。(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第一种均衡状态下,产品的基础价值、绿色偏好收益、绿色消费意识和产品价格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在第二种均衡状态下,政策收益、规制成本及产品市场需求量是影响政府采取市场规制策略的主要因素;在第三种均衡状态下,绿色技术创新补贴系数、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影响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方向和边际的影响均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理论提供参考,也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利用动态外溢模型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提出了溢出效应、吸收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这三个中间传导环节,并对该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作为第一环节的溢出效应,没有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到显著的影响,而吸收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上却是显著的。这说明苏州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没有随着外资的进入而提高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溢出环节。最后本文从负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被抑制、溢出效应需求的非迫切性和技术溢出的机会稀缺性这四个方面解释了技术溢出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Romer的R&D内生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将一个被动接受技术外溢的劳动密集型的自然资源开采部门引入其中,建立了资源输出型地区的4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市场竞争动态均衡分析及平衡增长路径上稳态解的比较静态分析,为资源输出型地区面对的"资源诅咒"问题提出了机理解释,即资源开发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分析表明,丰裕的自然资源和较高的资源价格可以吸引劳动力去从事缺乏技术含量的简单的初级资源开采活动,使制造业部门和R&D部门的劳动力投入相对减少,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最后,利用我国西部1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为理论解释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考虑产品差异的三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第一阶段政府选择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补贴率,第二阶段企业确定自己的R&D水平,第三阶段企业确定产品价格进行伯川德竞争。根据双寡头在第二和第三阶段是否合作,给出了R&D竞争、R&D卡特尔、共同实验、技术共享联盟和研究共同体等五种R&D策略,得到了相应的政府最优R&D补贴率。研究表明,当技术溢出程度较低且产品水平差异不大时,政府给予采用R&D竞争策略企业的补贴率不高于采用R&D卡特尔策略的企业;当技术溢出程度较高且产品水平差异较大时,结果则相反。在政府进行最优补贴后,从促进技术进步、扩大企业规模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五种R&D策略中,共同实验最差,技术共享联盟和研究共同体则最优。  相似文献   

18.
供应链式产业集群具备集群和供应链特性,这类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两种类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新活动和供应链间企业创新活动。从技术创新视角出发,将集群创新过程分成研发阶段和产出阶段,并引入技术溢出系数、研发资金、技术创新成功概率等变量,用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供应链间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推导出企业利润均衡函数,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不创新或同时创新的情况下,双方将共享利润;②由于存在技术溢出现象,供应链内某一企业进行创新,该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利润都将提高;③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采取合作创新的利润大于未创新和独立创新情况下的利润;④供应链核心企业间的竞争激烈,链间技术溢出程度变小,不创新的企业市场份额将降低,利润减少。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旭  李仕明 《管理学报》2007,4(1):94-99
在A-J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间的距离衰减系数变量,采用3阶段博弈,分析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距离对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企业在博弈中的决策,以及决策条件和效果,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合作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博弈第1阶段是企业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合作对象选择,决定相互之间的距离;第2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决策;第3阶段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决定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