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媒体与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媒介化,并衍生两大舆论场共存及网络空间话语纷繁芜杂局面,进而消解、侵蚀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共识及其话语的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共识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再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主流媒体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方面着手,保障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爱 《东岳论丛》2004,25(5):162-165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范畴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向多方面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与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在不断调整中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促进融入的整体变迁,逐步趋向合理与完善。根据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战略目标可以把这个变迁过程划分为流动控制模式阶段、生存保护模式阶段和发展促进模式阶段等三个阶段。政府基于由社会精英来谋划和诠释的某种城市发展理性秩序,并借助高度"计划性"的权威强制力加以实施,是流动控制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农民工生存现状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生存的伦理道德底线,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理念,政府在内外双重压力承担起对农民工生存保护的社会责任,是生存保护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在建设全面小康型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的价值诉求从基本生存层面向发展层面转变。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化,社会政策需要确立社会整合策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这应是发展促进模式阶段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产阶级: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产阶级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香港中产阶级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中产阶级遭遇到困难,其一是职业不再稳定;其二是"负资产";新世纪之初,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机会"成为中产阶级解困的一个选择;新的一代中产代表香港的未来,应予关注,并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社会结构变迁乃是历史时间的流动。在历史时间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单元。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态,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具体化地表现为对历史前进承担着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急剧发生的时代,这个主体被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抽象的社会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导发展具体问题的解决,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现存经济体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态,在中国现阶段则表现为体制转型的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有机构成,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由单纯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向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模式转变。本文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亲属关系仍然是城市居民核心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网的亲属构成中,配偶相对于父母、子女相对于兄弟姐妹的地位更加重要;朋友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占有突出的中心位置;同事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构成模式的变化是中国宏观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0.
老年妇女的依赖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上的不同主体,如政府人员、服务提供者、家庭成员等均参与这一建构过程,在老年妇女隐性化的议题之下,分别从经济依赖、疾病依赖和居住依赖三个层面讨论老年妇女的依赖结构,如何让被忽略的老年妇女的"声音"得以显现是政府应考虑的问题.建立长期照护体系和有效的市场规范,为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状况的老年妇女需求而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政策,是社会价值逐步向"公平权益"迈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的稳定性、不彻底性和阶段性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成的特殊社会区是一种有别于城乡社会的独特社会样态,从社会形态上突破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重构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条件,并造成了当前特殊社会区治理的传统体制"失灵",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适应性调整与制度创新。融合型治理是新时代特殊社会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其主要内涵与特点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共治、治理方式的差等协同、治理结果的利益共享、治理体制的多制兼容、治理形态的多样统一,实质是有别于传统城镇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三类治理,促进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基层社会治理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的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结构转变;同时又是一个建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行动策略。应当消除特殊社会区融合型治理创新的制度障碍,创新特殊社会区融合型治理的制度体系,建构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的"一体三类"格局。  相似文献   

14.
江国平 《东岳论丛》2011,32(3):90-95
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是社会学领域的两个重要词汇。他们来源于两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源头,因此常常被认为是相悖的,但审慎的考察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宏观视野出身的结构论偏向于实证主义、决定论、社会唯实论及现实主义认识论;而微观视野出身的建构论偏向于诠释主义、自由意志论、社会唯名论及相对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互为基础,不可分离,且相互影响;社会结构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而社会建构是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周毅 《云梦学刊》2003,24(5):46-48
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城市性”的强化和城市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完成及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终结、信息社会来临、新型城市社会区域的诞生和新城市经济现象的涌现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府经济行为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对于政府经济行为提出了适度、规范、高效和廉价诸方面的重大而迫切的变迁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推进政府经济行为变迁的基本内容和对策是进行政府经济行为主体创新、政府经济行为客体创新、政府经济行为手段创新和政府经济行为环境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要求社会体制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在社会体制的变迁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结构危机。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板结化的趋势阻碍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洋葱型的社会结构缺乏社会发展的动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规避利益主体世袭化趋势,构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是我们解决结构危机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8.
李俊 《兰州学刊》2011,(10):56-62
文章首先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指出我国人口流动既符合一般规律,又有国情带来的特殊性,进而从人口的职业构成、地域分布和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民在流动中培养了个人现代性,而这必然会推动农村现代化,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农村经济、乡土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亲密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由传统的角色中心型向个体化亲密型转变。在文化濡化与涵化、国家政治经济自上而下改革以及个体能动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影响到亲密关系。未来亲密关系研究应当发挥文化敏感性在解决亲密关系理论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亲密关系研究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亲密关系研究需要注重现实中人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社会结构变迁是转型社会的核心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后果主要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向度的变迁.其中结构的分化向结构的定型化过渡,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朝着阶级化型塑.这些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断裂与失衡,逐渐成为了当今较为显见的碎片化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