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哲学 ,其主旨是真实地关注现实人的命运 ,塑造引导时代精神。由此出发 ,透视传统教科书“两大阵营”哲学的理论困境 ,在于焕发人的主体自我意识 ,转换哲学的理论范式 ,实现哲学的“爱智”本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这个幸福观在新实践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根本着眼点是人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科耶夫认为《精神现象学》讨论的是人和人所创造的历史,其中的自我意识就是人,对承认的欲望是使得人成为人的根本动力,主奴辩证法是理解《精神现象学》的枢纽.这种哲学人类学解读虽然不是一种文本解读,但仍然包含许多对黑格尔研究有价值的洞见.但他对主奴辩证法的讨论中对自我意识有两种不一样的理解:一方面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对于欲望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似乎也认为自我意识是对某种非生物性目的的欲望.本文试图揭示他对主奴辩证法的讨论中的张力及其对规范性的暗示.  相似文献   

4.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5.
杨昌宇 《北方论丛》2004,3(5):120-123
在法治所寻求的诸多价值中,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这源于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本性通过实践来展开,主体间的自由需要法律来调整.自由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自由的外化.法治运行的宗旨是保障自由的现实化,在法治价值目标序列中自由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物的必然与人的自由——略论马克思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理想天平上,自由显然是重于平等的,他所诉求的理想社会,恰恰是与过去所有的平等观告别,同时向人的充分自由发出呼唤;马克思认为,消灭阶级、消灭奴隶般的分工、“按需分配”是人类实现自由平等的三个前提,人的自由解放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历史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揭示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彻底摆脱一切物的奴役和外在必然性的束缚,而向最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王国挺进。  相似文献   

7.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窒息了。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自我”是人对“我是谁”的一种认识。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前提。自我有自然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式,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要通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自我把自然自我转变为文化自我,达到一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谢林的历史观以人性及自由意志为起点来解释历史 ,不免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但其中包含许多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他论证了历史活动中自由与必然的紧密联系 ,论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伦理本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把历史理解为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这些观点为人道主义历史观丰富了辩证内容。黑格尔历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 ,就是对谢林自由与必然统一的思想的继承。这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成产生了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法。辩证法的发展范畴,始自“人本质的发展”,展开于“人性的升华”,并经存在与意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这个核心范畴和一系列主干范畴,到发展为结。是生成、改造、否定过程的总结。发展这个范畴是辩证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作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陈琳 《江汉论坛》2007,40(4):64-67
马克思撰写的博士论文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带来了人的出场;博士论文对"原子论"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的分析,体现了马克思的人在本体论上自由的思想;博士论文对人的感性生成即人的实现的说明,体现了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性存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代学者要么完全否认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影响,要么从三卷通行本《资本论》或其他角度来证明二者的关联,并强调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点明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再度探寻发端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他通过深入资本逻辑的实体性内容,发现了使“抽象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然而,马克思又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以及以“扬弃”的方式对待古希腊艺术等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辩证法同概念辩证法在“一般运动形式”上的相似性。挖掘这种相似性的重要意义在于阐明:其一,辩证法既是实在主体自身的展开过程(逻辑学)又是对此过程的把握(认识论);其二,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革命本性潜在于其否定性当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相互内嵌的批判,具体表现为对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和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批判,虽说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和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各自立足点和表现方式不同,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无视和遮蔽却是一致的.因此,发现并如实描述“现实生活本身”,才可以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的相互内嵌进行彻底批判,从而克服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异化现状,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6.
论辩证法与人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和世界之间充满着机缘,世界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上的世界。虽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但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却有多个。通过归纳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性质的世界,即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即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世界的逻辑,是一种对人进行觉解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历史和人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产生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人的世界的觉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和人的世界在本性上具有适恰性,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反复出现。这一现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成为西方文学潜意识层次人的自我意识的象征原型。所谓人的自我意识,指的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其出发点“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人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的首要条件”。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标志着文明的进程与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与以往的思想家们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不再把人看作“感性的、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人,而且看作社会的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正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命运,人的发展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人的价值是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既是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第三种命运,在这一阶段,人的三重价值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9.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展开过程。人的发展在两个实体性领域中、经过三个阶段、通过三条路径得以实现。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警惕“马克思的问题域” ,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