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绍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疆有很大的影响,他对中国主权和南疆稳定的维护、加强南疆与中国内地的联系作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伊斯兰教的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熏陶将马绍武这位历史重要人物在那段动荡年月里推到前台严厉地打击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裂势力,维护了南疆的稳定,捍卫了中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双向迁徙(出国和归国),加强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对外联系,并开启了战时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方式。而战时文学翻译活动在不同的政治地区的开展,对外国文学译介质量的提升,反战层面上的中日文学交流等,都拓展着战时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视野。世界战争所沟通的人类基本情感,使中外文学交流有可能进入一种更宏大也更具体性的空间;交流不仅是了解对方的传统,更在于了解富有活力的当代及其文学,这使得战时中外文学交流成为反侵略战争的一个部分;战时文学交流也是一种自觉的双向行为,中国作家由此有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文学的自信和自觉,这些都使得中外文学交流成为战时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空间之一。  相似文献   

3.
唐开元后的梅岭道与中外商贸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开元后的梅岭道与中外商贸交流@王元林$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相似文献   

4.
陈清云  严明 《船山学刊》2012,(2):169-173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均作于晚年,这些诗可以看作赵翼的自传与自我评价。透视这些自题画像诗,可以发现,赵翼先后以才子好名形象、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反映了赵翼人生规划与追求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过程,他的这种明确追求有典范的意义,在乾隆时代也形成了一种风尚。  相似文献   

5.
中西融合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主题,因而中外美术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派遣美术留学生赴日、赴欧美求学,聘请外籍美术教师来华授课,出国举办中国画展览以及筹建美术博物馆等四方面成为实现近代中外美术交流、发展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可人 《中文信息》2021,(6):296-297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以YouTube为例,本文通过目的抽样、文本挖掘、内容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留学生对于我国的印象.留学生以较强的自媒体能力塑造自己"中华弟子"形象,迎合受众,客观地传播了流行现代的中国形象.普通留学生自发向在华留学生和"潜在留学生"传播了在华留学与高校生活的信息,展现了中国高校的...  相似文献   

7.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名诗《论诗》,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赵翼(1727—1810),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今常州),年轻时就享有文名,以“捷悟”而著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  相似文献   

8.
刘统勋、刘墉、刘之是清朝康雍乾嘉时期的名臣 ,赵翼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赵翼与刘家三代人之间的亲密交游 ,除表现在刘统勋慧眼识珠、擢拔俊才 ,赵翼不忘旧情、知恩图报的亲情和友谊之外 ,还主要反映在赵翼与刘墉之间于诗赋、书法等方面的切磋、交流上。稽考刘、赵交游 ,对深化清代前中期的文化史研究 ,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9.
陈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研究要有世界眼光 ,要把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放在世界全局和国际关系的格局之中 ,从各种角度去考察分析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关系 ,同时从各个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深入的比较剖析 ,为此必须积极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 ,中外史学交流也日益频繁 ,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的史学研究 ,对罗森的研究 ,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张爱芳 《河北学刊》2001,21(2):24-28
赵翼所著《甘二史札记》,从正史之体例、史料及史家主体修养三方面,对正史编撰成就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正史编撰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正史编撰“原委”一些重要同题作深入考察,揭示出许多优秀史家的艰辛劳动。文章还有对赵翼与章学诚历史编撰主张的对比,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赵翼所论之成就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2.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屈大均全集》,是目前所见收录屈大均作品最完备的集子,但仍有遗漏。现将从别集、总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诗7首、文4篇,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3.
唱和是唐代诗人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唱和集几乎占唐代诗歌总集的三分之一。与刘禹锡有关的唱和总集有九部,尽管这些总集均已散佚,但通过文献考察和辑佚钩沉,我们能从中了解刘禹锡交往唱和的以下情况:九部唱和总集中,现在尚存世的诗歌在350首以上;与其交往唱和的诗人较为广泛,由此可见其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唱和交往,可见其与白居易等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文总集、别集和选集,大都经过编纂者或作者本人的精心选择和取舍,通过"编码"功能,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体现出鲜明的传播意识;唐代文人别集的编汇,属于比"行卷"更完整、更成熟的个体传播活动;唐人在诗文集中全面引入序文,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接受与传播双重功能、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作用的二级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
何逊作为萧梁中期文坛的重要作家,察其行年仕历,似乎是《文选》研究的局外人。但是,深入考析来自《中兴馆阁书目》、《颜氏家训·文章》和《郡斋读书志》关于何逊的三则材料,却可以对解决《文选》研究的编者、年代等某些问题有很大帮助,有时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龚延明<(宋大诏令集>阙卷辑补>及续文进行商榷,在肯定其全面精审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因系年不确而致考证失误、干支换算错误而致系年失误、系年缺乏证据而致误乃至抄录失误和因异说不考导致考证不精的疏失.  相似文献   

17.
雨村歌者--浅析韩偓诗歌中"雨"的艺术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4,17(2):31-34
作为晚唐一大家,韩偓的诗歌独具韵味,突出表现为他经常写到的"雨"意象,雨中感时伤事,雨里落花,雨中风物的生机盎然,及雨中思妇,这诸多话题显示出烟雨苍茫的世界是其诗艺的特种元素.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统计,孔尚任晚年两次去莱州留下的诗文,共计二十六篇。但为世人所知的只有其中的十二首诗和一篇记人散文,其余半数皆为笔者在《莱州府志》和《山东通志.艺文志一》中所新见。新见孔尚任莱州诗文不但让我们了解了他在莱州的风雅生活,同时也见出他对宦海无常、人情变迁的敏锐体察,对了解其晚年的生活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时代精神发展的高度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必须发展和具有了发展的契机.作者认为当今时代精神的发展特别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任务的变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对于这些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还必须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制高点上.  相似文献   

20.
听雨诗探论     
"听雨"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事。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听雨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类型。中国古典诗词对听雨的书写,有一个绵长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时代。听雨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类型,不仅是因为写到听雨的诗词数量多,更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书写模式。这个模式包括选择特定的意象,如芭蕉、荷叶、梧桐、台阶、屋檐、船篷等;也包括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如夜长不寐、羁旅思乡。至宋代,听雨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闲适心态与书斋趣味,而元代以后大量出现的"听雨图""听雨图题诗"表明"听雨"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