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选择17种北京画报和6种上海画报,同时补充以档案、野史、笔记、小说、竹枝词等多种材料,揭示图像资料关于帝都北京的记忆、想像、窥视与重现,解读清末的文化变革,集中地探讨了“城阙”所凝聚着的历史意识,“街景”所体现的空间布局,以及旧俗新知所表露出来的万种“风情”。  相似文献   

2.
南宋石经考述陈光熙陈进杭州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或“南宋太学石经”。现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庙),共85石。作者经核验实物、参阅典籍,考述如下:一、南宋石经实物现状现存85石南宋石经中有:《易》2石,《尚书》7石,《诗经》10石,《春秋》48石...  相似文献   

3.
王东 《阅江学刊》2011,3(6):114-118
金庸的江南情结和故土情怀可以从其小说中所坚持的狭义“江南”理念和深层的精神结构——“富庶”、“高贵”和“自由自觉”——去认知。这种江南情怀在小说中时时处处会有所呈现,如景致、人物、饮食、古典诗词曲赋和历史掌故等,从中可以领悟金庸浓郁的江南故土情结。  相似文献   

4.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但关于南宋故宫的资料,过去留传下来的不多。潜说友说:“内廷事秘,臣下不能详知”。这是一个原因。本文仅就目前所能看到的一些资料,将南宋故宫的历史和皇城宫殿的建造情况,扼要地加以叙述,疏误之处,请予批评指教。一、故宫历史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自扬州逃到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就有驻跸杭州之意。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高宗初来时,本来选地在西湖北山之阴的西溪,建立行宫,至今还有“留下”之名。后来,因为凤凰山东麓,原有隋唐北宋时的州治,又是五代吴越国的国治,便扩建做为行宫。据当时执政叶梦得说:“州治屋宇不多,六宫居必隘窄,且东南春夏之交多雨,蒸润非京师比”。简陋的情况,可想而知。绍兴元年  相似文献   

5.
八百年前建造的南宋德寿宫在今杭州何处?范围多大?有否文物遗留至今?这是最近杭州人民与国内外游客所关注的一个问题。郭俊伦先生在《杭州南宋德寿宫考》一文中,提出了两个看法:第一,认为清末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老板胡雪岩建造的住宅及芝园是在德寿宫范围内,因为德寿宫“宫门当在元宝街迤南”;第二,认为胡雪岩芝园内的人工大岩洞“很可能是德寿宫内的山洞,极可能是国内最古最大的人工岩洞,是八百年前我国叠山匠师所建的实物。”并征引了许多史料加以论述。此文发表后,引起杭州文化界、新闻界及领导上的重视。他们纷纷进行实地调查,有的报社为此专门发布了内部参考资料,似有定案之势。其实,郭俊伦先生的断语,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闵建国 《社科纵横》2004,19(2):82-84
林语堂以自身婚姻为载体 ,把女性崇拜的情结渗透于小说的全部情节和整部作品的文化氛围之中 ,并体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济公故事时间上从南宋到民国,地域上从杭州到京津.不过京津济公故事并非杭州济公故事的延续,而是重新构建了新的故事群,从佛教色彩浓厚的传说变为公案侠义神怪杂糅的小说.两大故事群的形成与时代、地域、文学自身、传播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一杭州自从南宋以来,工商业已十分发达。可是从明初至正德末却有一段冷落时期,城市经济不如南宋繁荣。嘉靖以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了万历年间,杭州“舟航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舟车所凑,湖山所环,其四方之游士贾客,肩摩踵蹑”,已是工商业兼旅游业的大都市了。下面分别从手工业、商业、旅游业和人口结构诸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儒家人之尊严的定位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法律化的定位。儒家强调仁义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体现出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将个体尊严指向道德优越感与超功利认同,排除了任何利益的维护和权力抗争,导致缺乏保障人之个体尊严的平等与权利观念。而自我尊严的“无我”和“忘我”的道德化主张,则严重限制了个人创造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因浓重的知青情结、悲壮崇高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而一度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批评界对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创作特质、价值取向的评判似乎不甚客观和全面.实际上,北大荒的地域文化品格、“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以及知青群体的身份焦虑乃是形成梁晓声知青小说特质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东方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大江健三郎获奖的启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魏善浩在世纪之交回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有的人说它是“诺贝尔文学”。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能否在本世纪剩下的四年内一解、再解为快?日本作家两度获奖,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团圆情结”是古代情爱文学潜隐的核心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及相应的创作模式带有跨时地的世界性。受“团圆情结”的制约,中国古代情爱文学表现出“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完型男女”等几种表达模式,而这几种表达模式可视为中国式的“超级团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吴蓓 《浙江学刊》2003,(3):63-72
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文人词 ,以“清空”、“骚雅”为其特质。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 ,对南宋雅词特质的源起、形成、表现以及内涵进行多方探索。在历史地还原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多才多艺的文人身份暴露出来 ,诗、词、书、画等不同的艺事可能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精神理想与审美品质 ,对雅词的理解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照中得以加深。联系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儒释道哲学等多重因素 ,对南宋词的“清空”、“骚雅”进行诠释 ,从而也从合理性的角度加深对词史上存在的这一词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宋官窑遗址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官窑遗址,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的江干区闸口乌龟山西麓,是一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陶瓷工艺内涵的著名古窑址。南宋官窑,顾名思义,是南宋皇室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北宋旧制设置的御用瓷窑,专门为皇帝及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用瓷,南宋官窑的青瓷产品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且迄今传世甚少,历代以来均被视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1985年秋,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官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地发掘,系统地揭示了官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和制瓷技术等历史本来面目,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项历史文化资源,这次发掘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杭州孔庙     
杭州孔庙杭州府学旧有宣圣庙,俗称孔庙,在府治之南,子城通越门外凤凰山之右。南宋绍兴元年(1131)于凌家桥慧安寺故基(今劳动路)重建府学,此后杭州府学孔庙曾多次增辟规模。淳六年(1246),宋理宗赐孔庙御书“大成殿”匾。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定...  相似文献   

16.
郑红艳 《生存》2020,(14):0085-0085
小说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小说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小说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小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的赏析,学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此外,对优秀的、经典的中国小 说的阅读,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考点和核心素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我们在备考时,应着重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历代杭州志书大多有秦望山的记载,但对它的确切位置,却相当含糊。搞清秦望山的位置,对研究与秦望山相关的的许多古迹史实是必不可少的。《浙江学刊》1984年第4期所载《秦望山考》一文谈及杭州秦望山,但可惜仅罗列了几条对其位置说法不同的资料,没有结论。归结现代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如《杭州名胜大观》(浙江人民出版社编,1985年出版)说南宋时指将台山;另一类则将它移至六和塔西,如钟毓龙《说杭州》认为六和塔西的二龙头才是真的秦望山,其理由是“钱武肃筑罗城,自此山始。故其龙山门在六和塔西。”该书因此而断言,此山(指二龙头)当确为秦望无疑”。我以为杭州古代所谓秦望山即今之将台山,而且早在南宋以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杭州古代园林仿灵隐飞来峰造园的文化现象,指出在南宋时代这种造园文化也被定都杭州的南宋皇家所偏爱,推动了南宋造园叠石为山的流行.这有助于解答长期以来中国园林史中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在世界各国园林中只有中国园林出现了叠石为山这种造园手法.仿灵隐飞来峰造园是杭州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重要源头,需高度重视灵隐飞来峰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于树军 《唐都学刊》2013,29(5):116-121
梁晓声知青小说以浓重的知青情结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高扬而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其知青小说因此而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被认为小说中缺乏对知青运动、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然而,纵观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远不是一些论者所批评的那样简单,而是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创作伦理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为一代知青的青春和生命找寻意义与价值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10,25(6):107-108,116
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大类:“老移民父亲”和“新移民父亲”。他们身份迥异,背景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传统的父亲形象相比,这些父亲在作家笔下都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与威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心理缺陷,从而显示出作家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审父(弱父)情结”。严歌苓用冷静的笔调为我们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形象在异域中是如何因为男性地位、身份的变化而逐步异化的过程,更集中探讨了这一变异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