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不少,而且在时代上有相联性。对这些通俗文献的研究,在形成完备的具有时地观念的汉语语法史、现代山东方言语法的探源、语言理论的总结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通俗文献里,可以见到许多值得注意的包括语法在内的语言问题。这类语料反映出现代方言语法特点及来源、体现着语法演变规律、隐含着非音韵系统音变。  相似文献   

3.
湘西汉语方言主要有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和乡话。秦汉时期湘语已经成形。北宋靖康之乱北方移民给湘西地区带来了官话。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对湘西汉语方言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乡话在瓦乡人迁徙到湘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时期山东各地已有了明显的方言差异。考察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的情况 ,可以看出 ,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两区四片格局的形成同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两区四片的内部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 ,如果将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同今山东方言的分区结果比较 ,古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湖南益阳方言中的“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炜 《云梦学刊》2006,27(1):137-140
益阳方言中的"阿"使用非常频繁."阿"在句法位置上,附着于体词性成分之前,在语义上表有定,具有提示与语音修饰功能.通过与汉语其他方言的对比和"阿"的语源考察,我们发现"阿"具有类似于定冠词的作用,是汉语量词功能泛化,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动相补语"到"早在宋代公文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到元代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到"多见于公文类文献,少见于白话类文献,但两类文献中可搭配动词的语义类有差异;明清时期,动相补语"到"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状态,清代之后又迅速发展,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这一使用发展特点与近代汉语时期"V得(O)"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到"和"得"前可搭配动词一致性较高,两者有发展上的共性,但从形式标准来看,与"得"相比,"到"始终没有发展出动态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方言学家根据福建不同方言区的语音系统,编撰出许多便于广大民众学习的方言韵书和辞书,数目之多可以说居全国首位。探讨闽南方言文献,有许多研究方法,经常运用的是比较法。具体来说,内部比证法,可从内部寻找证据和特殊韵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同期音韵资料比较法,分别从同期汉文方言文献比较、同期西文方言文献比较和同期中西文方言文献比较三个方面展开;历史比较法,主要从方言文献与现代闽南方言比较,从而就音系差异来分析因历史发展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田野调查数据对现在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南京人曾经经常使用的"VP不VP"式日渐式微,"还/阿VP 啊(啦/嗒)"的用法在今天南京人的口语中最为常见,"目前居住地"是影响市民选用哪种反复问句式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岱召村汉语方言在包头方言中具有极为特殊的代表性,其形成与明清之际的"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大量使用蒙古语借词,不仅使其独具特色,而且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走西口"活动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2.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方位后缀有20个、普通话里有而洛阳方言中没有的方位后缀有4个、洛阳方言与普通话都有的方位后缀有7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时间后缀有7个、洛阳话和普通话里都有的时间后缀有6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总体上讲,洛阳方言与普通话在方位和时间后缀的使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差别大于共性。  相似文献   

14.
安阳方言中的语缀“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芳 《殷都学刊》2000,(1):99-101
“的”是安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语缀。本文在丰富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用方普(方言和普通话)比较的方法对名词、代词后的语缀“的”的状况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认为“的”是安阳方言中重要的成词成分。而疑问代词“啥”和”啥的”的语法异同又为吕叔湘先生关于“什么”的语法论述提供了方言佐证。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本《荔镜记》是迄今为止泉州地区甚至是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南戏戏曲文本,是研究戏曲发展史与闽南方言的宝贵资料。对明嘉靖本《荔镜记》中词头和词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明嘉靖年间对《荔镜记》潮泉二部重刊过程中,必定是经过了慎重的选择,选定了某个本子作为蓝本,参照别的戏本进行重新勘定;当时潮泉两地的方言在个别字词,如"仔"的读音和使用上是一致的,而在一些字词如"阿"和"哑"的使用上则存在不同,对比现代方言不难看出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比较词头和词尾的用法,可见近代闽南语词汇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张俊阁 《兰州学刊》2007,(8):207-208,87
明清山东方言中表示第一人称复数的代词有"咱(偺/喒)"、"咱们"、"俺"、"俺们"、"我"和"我们"."咱(偺/喒)"、"咱们"主要用于包括式;"俺"、"俺们"主要用于排除式;"我"和"我们"排除式的用例多于包括式的用例."咱(偺/喒)"、"咱们"与"俺"、"俺们"之间这种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在北宋末期就已经形成,它是汉语自身包括和排除观念表达的需要,是汉语自身词汇和语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金、元时期阿尔泰语对汉语包括式和排除式这一对立的语法范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催化和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单独表处所的用例,这种语法现象不是沿着“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是与“这”、“那”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古代汉语中就有指示代词单独表处所的传统。现代汉语中“这”、“那”单独表处所是其自身功能和“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两种现象的合流。  相似文献   

18.
岳立静 《东岳论丛》2006,27(3):136-139
《醒世姻缘传》时期正是山东方言反复问句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新旧形式、自产和外来形式的相叠共存是《醒世姻缘传》反复问句系统的特点。山东中西部方言反复问句类型的历时和共时差异,与不同格式时间上的不同步变化和同一格式地域上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不同方言在反复问句系统进行归并、简化过程中对各种格式的不同选择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花儿"歌词注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摭拾数例,以古代文献、现代西北方言和民俗为参证,指出"花儿"歌词注释应注意三点问题:应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语词训释方言词语;应使用规范注释术语和方式;应详细注释方言中特有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3,(11):137-140
本文对词缀“老-、阿-、-儿、-子”在汉语主要方言中的分布作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点:“阿-”在南方方言中较为活跃;“老-、儿-”在北方话中较为发达;“-子”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在南北交叉的中部方言较为发达。这种现象与语音中的某些现象,如塞音韵尾的保留情况有共生关系,与历史上作为词缀产生的先后也有关系:唐代以前的多保留在东南部方言,唐代以后多保留在官话区,中部的方言则兼有南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