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学术史的角度,一部具有众多版本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综合性的文献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各种评注本络绎不绝,在其版本的变异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且与时代有密切关联。清朝版本注重文本注释的准确性,民国时期则增加了不少现代元素,1949年以来的版本突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1978年以后,则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4.
杜强  阮贵元 《淮海文汇》2004,(5):48-48,F003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电视中国画大赛今年一月启动,共收到全国各地的作品5630件,最后有45位画家的作品进入决赛。7月15-17日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比赛。徐州画家陈伟的《唐诗三百首》山水画,作为江苏省3名选手之一——徐州惟一的选手获得优秀作品奖。近期的《中国书画报》在报道本次  相似文献   

5.
近年通行本《唐诗三百首》若干注释商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诗三百首》的注本,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实在难以计数。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是近20多年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唐诗三百首全译》也较有影响。但各家注释中仍有不少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又出版了许多种新注本,辗转抄袭,以讹传讹。这里指出各家普遍存在的一些疏误,与各家商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唐诗三百首》为调查样本,将诗歌中的常用词区分为天象、物象、人事、季节时间、性状、情态词等几类,提供了其中高频词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其分布情况;进而讨论了诗歌中复合词的偏正式、并列式构词形式,分析了性状、情态词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极或语义韵味。最后,对诗歌中动词的使用和"炼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研读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和强行的押韵策略,并从语言、句子表达、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和押韵策略对译文的影响。进而以整个译本的质量来论证这些强行的押韵策略只是给译文披上了漂亮的押韵外衣,而译诗在本质上却无法称得上是自然、地道、不折不扣的英语诗。押韵俨然成了译者独创性的陷阱,译者愈想创新,采用权宜之法,离其所制定的翻译原则愈远。  相似文献   

8.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9.
选本选源是操选政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朱祖谋是当时占有宋词文献最全面的学者之一,<宋词三百首>的选源既广且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文献价值.况周颐曾助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他的词学见解通过和朱祖谋的"相与探论"也影响了<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蓼园词选>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选本,其论词观念对况周颐影响较大,通过况氏这个中介,也对<宋词三百首>的编选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祖谋《宋词三百首》自刊刻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其传播过程呈现出不同词学流派的同一性与不同历史阶段接受语境的差异性特点。新时期以来,由于接受语境的差异,《宋词三百首》的接受出现了严重的误读,究其原因,除接受语境的变化外,其与《唐诗三百首》等“三百首”系列的连带效应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仕女画的比较 ,指出仕女画的审美取向趋从于不同时代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圆美意识为唐代诗歌打下了明显的"圆美"烙印。唐代诗歌丰富多姿的圆相之美,是由于唐人敏感的诗心对外界的全面领悟,而此领悟心内又潜藏着丰厚的宗教质素。宗教思想丰富了唐代诗歌圆相之美的形态,加深了诗歌圆相之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3.
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相似文献   

14.
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的"三祭"是儒家宗教精神的主要载体.唐君毅认为,儒家"三祭"不仅具有一般宗教所具有的宗教精神,而且还有高明于、超越于一般宗教的宗教精神与形上意义.这包括祈求与报恩、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超越相协和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汉卿笔下"辣妹"群体进行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关汉卿的创作心态,重新审视关汉卿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道关系是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两宋理学家虽然普遍具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但同时也认为“道”本体必须通过“文”形式而体现,离开“文”,所谓“道”就没有着落,成为“有体无用”之学。为文要求明白自然,质朴平易,反对架空细巧,刻意雕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绘画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形成了东方主义的绘画特征。以线为造型手段使中国古典绘画具有模糊深度空间的特征,形成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独特空间感型,达到韵律感和生命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画家只有"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才能应目会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做到真实地反映出山水的形象特征,以达到"卧游"与"畅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将人之欣赏美表现美之求美活动赋予道德价值,既强调了求美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又顾及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于求美意识之起源、求美意识之道德价值、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不同、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贯通等美学思想的阐释,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美化人的道德心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