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2.
在贾题韬、冯学成、龙显昭等时贤研究的基础上,祁和晖先生新撰《巴蜀禅系论略》一文,就四川禅宗史的重大问题提出创见,历史上存在巴蜀禅系,并初步梳理历史脉络与特点。本文从禅宗在全国衍化发展过程、四川僧人外出求学禅南宗经历、四川本土禅宗演进史、四川佛教传统势力与特征、禅宗传法独有的三要素展开实证分析,可证实巴蜀禅系子虚乌有。这一结论正好与祁先生等学者意见相左。  相似文献   

3.
燕国之燕,史籍皆作“燕”。西周金文作“匽”,或作“匽”。战国时期,“匽”字加邑旁,书作“郾”,这已由出土的燕国青铜器铭文得到确证。 燕国自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称王后,燕国的青铜兵器上,绝大部分都铸有燕王的名字,这对考证《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记燕之世系中失去王名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燕国自燕易王称王后,经历了燕王哙、燕昭王、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和燕王喜六代。过去出土的燕国青铜兵器上铸有王名的有:郾王职、郾王戎人、郾王(吅言)和郾王喜四代。这四王的青铜兵器出土不少,都散见于过去的著录中,如: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善斋吉金录》,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邹安的《周金文存》,陈介祺的《(?)斋吉金录》,端方的《陶斋吉金续录》,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考释》,于省吾的《商周金文录遗》及《易水金石志》等。 解放后,燕下都遗址又出土了郾侯载戈、郾王职戈和郾王喜戈。1973年4月,燕下都第23号遗址南部又出土铜戈108件,其中铭文清晰的计有:郾王职戈24件,郾王戎人戈37件,郾王(吅言)戈16件,郾王喜戈8件,总计85件。 本文根据这批铜戈的资料和已发表的或见于著录的资料,对燕国的铜戈形制、名称做一初步研究,并对这四王的世系做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4.
新唯物论还是新儒学──与张立文先生再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写了与张立文先生商榷的《“新气学”辨正》①(以下简称《辨》文)之后.我很希望张立文先生能够作答,以纠正我文中可能有的错误或误解。最近.拜读了张立文先生的《超越与创新──答李存山先生》一文②(以下简称《答》文),于细心领教之后,仍觉大惑不解,故与张立文先生再商榷。  相似文献   

5.
启封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三月旅大市新金县元台公社后元台大队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戈、青铜矛和青铜短剑各一件。其中戈、矛有铭文。戈的正面铭文是:“二十一年,启封(立命)(令)(广邑隹)(广乡隹)工师钞冶者”。背面有“启封”二字。根据戈的铭文,我们将此戈定名为“启封戈”。“启封”应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属地,因避汉景帝讳而改名为开封。《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开封县,战国魏邑。〈史记·韩世家〉记,韩釐王二十一年,秦攻大梁,‘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南五十里。”启封戈是魏国之器,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了。至于它是怎样到了辽东半岛?亦有史籍可证:《史记·六国表》记:“魏安釐王五年击燕”,《史记·  相似文献   

6.
《四川社科界》2010,(1):50-53
1、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由中心组织四川学术界各方面专家撰写、段渝教授任常务副主编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本套丛书共计10卷、300万字,于2001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涵盖巴蜀文化史、巴蜀考古、巴蜀哲学史、巴蜀文学史、川剧艺术、巴蜀科技史、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回顾、反思“金学”近四百年的历史,对《金瓶梅》研究史划分为古代批评时期、现代批评时期和当代批评时期。对新时期“金学”学术模式:实证分析、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分析、文(?)本体分析进行了评述,从而指出“金学”存在的欠缺、不足以及对其加以突破超(?)的途径、方法。本文还评析了《金瓶梅》文本批评内在构成的问题,认为《金瓶梅》文本的释义和重构应成为“金学”的首要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敦煌写本中,伯三六四五、斯一一五六两个写本同是《季布诗咏》,全篇都是七言韵文叙事诗体。斯一一五六还有尾题: 季布一卷天福四年四日记据此可知,它仅是“一卷”只有五十二句短小的“押座文”或“缘起”之类专供艺人说唱的民间词文。天福四年系公元939年,这两个写本抄于五代时期。对于这一篇《季布诗咏》的内容,学术界是有疑问的,当年王重民先生校录此文于《敦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廿一日第四版,刊出了史嘉秀同志写的《在秋瑾的故乡》一文。作者说,绍兴的同志告诉她,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曾到“风雨亭”向烈士默哀,并题了一幅挽联,曰:  相似文献   

10.
“崪”,一作“崒”,《说文》收。“嶀”、“(山虖)”,《说文》无。《广韵》等收“嶀”,而“(山虖)”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崒,危高也。从山,卒声。徐铉注“醉绥切。”段注以为大徐反切误,当从《广韵》作“慈恤切”。段注又云:“《释山》曰:崒者,厜(?)。厜(?)亦作嵯峨。按《小雅·十月之交》笺曰:崒者,崔嵬。是郑所据《尔雅》‘厜(?)’作‘崔嵬’也。惟土山戴石,故易崩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写过一首《外家南寺》诗和一篇《外家别业上梁文》。这个“外家”在什么地方呢?《外家南寺》自注说:“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郝树侯先生在《元好问诗选》《外家南寺》诗的题注中说:“清道  相似文献   

12.
《刘子》的作者是谁?唐宋以来就众说纷纭,清近以还,进行了较为探入考索的,当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认为:“近本仍刻刘勰,殊为失考”;“刘孝标之说,《南史》、《梁书》俱无明文,未足为据”;“刘歆之说……可不攻而破矣”;“刘昼一名,则介在疑似之间,难以确断”。杨明照先生于1937年写了《刘子理惑》一文,旁征博引,否定了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史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二辑刊载了杨志玖先生一九四三年四月的一篇旧作《定宗征拔都》。该文对岑仲勉先生一九三五年写的《蒙古史札记》“(五)定宗征把秃”。一节的论点提出异议。岑文将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中之“把秃”一词释为阿巴斯朝哈里发所居之“报达”城。杨先生认为,“把秃”应该是术赤之子拔,都。杨先生的文章写出后,岑先生提出几点反驳。为此,杨先生一九四三年又写了《与岑先生之商榷》一文,对岑先生的论点逐点辩驳,分析得十分透切。我很赞成杨先生的意见。此外,我注意到岑仲勉先生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定宗征拔都”一事。在  相似文献   

14.
罗君惕先生有言:“欲为文者必先读史,欲明史者必先通经,欲通经者必先治小学,欲治小学者必先读《说文》。”(《辞书研究》一九八二年五期七六页)但是,要读懂《说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问题就好办得多了。因此,我们可以接着罗先生的话往下说:“欲晓《说文》者,必先读《说文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鲁迅的研究工作,到今天已经是被称做“鲁迅学”的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推溯起来,应该很早。如果数典而不忘其祖,那么,在鲁迅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它就发生了罢。早在一九一九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他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从而又“一发而不可收”地发表了大量作品的一年之后,吴虞先生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上的《吃人与礼教》一文,能不能算是它的“不祧之祖”呢?我看是可以的。 到了一九二四年以后,报刊上涉及到鲁迅和评论他的文章就逐渐增多起来(?)延至(?)十年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中国哲学界长时期地被误解着。徐崇温先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对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一元论”者,是这种误解的一个表现。在最近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这种误解竟成了争鸣双方的共同见解:《光明日报》1989年7月17日刊出李惠斌先生《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一文,认为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历来都十分重视四川地方史的研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云集巴蜀的学者就曾掀起过以探索秦统一前的巴蜀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巴蜀史研究“热”。建国以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以徐仲舒、蒙文通和缪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有(?)字,初欲释如改卯之改,杀也,以其可视作从已从文(后悉李亚农先生亦释改);然《说文》有(也攴)字,云“读如施同”。朱注:“当从它声,经传皆以施为之。”它,也皆蛇虺之象形(也为女阴之训后起),支者持杖以扑杀之也。如是爰知于省吾、陈梦家二先生释施文不可易(分见《骈枝》3.46;《燕  相似文献   

19.
《石榴》一文是郭沫若先生1942年所写的《丁东草》这组散文中的一篇,现已选为高中和中师的语文教材。本文颂扬了抗日时期我们民族坚强无畏、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理想和追求。文章小巧精致,清新活泼,读起来别有情趣,给人以美感,是一篇优秀的状物写景散文。文章从石榴“兼备了梅柳之长”的树干写起,着重写了它那最可爱的、不避炎阳直射的花朵,最后写到它的饱满而又透亮光嫩的子粒,那酸甜的美味,使人“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用生动贴切的比喻状写事物展现事物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石榴在花草…  相似文献   

20.
<正> 汉代以滑稽称世的东方朔,他的故里在当今何处?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历代散文选》等读本,在晋夏侯湛的《东方朔画赞》的注释中说,东方朔的故里平原厌次是“当今山东惠民县”,笔者认为此系误考,平原厌次当在今山东陵县神头,颜真卿撰《东方画赞碑阴记》就是佐证。宋欧阳修《集古录》云:“右《画赞碑阴》,唐颜真卿撰并书。湛赞,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于庙。天宝十三年,真卿始别书之。”西晋时,夏侯庄为乐陵郡太守,其子、散骑常侍夏侯湛来此探亲,游历东方朔祠庙,“覩先生之县邑”,“见先生之遗像”,“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于是就写了一篇赞文。这篇赞文曾被昭明太子收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