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会兵 《学术论坛》2006,(1):201-204
《切韵》系韵书①是我国中古时期为诗文创作调平仄、定押韵而作的,对当时的文学语言起着实际的语音规范作用。影响所及,对汉语语音的逐渐统一和后世的语音规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这一时期语音规范的经验教训,可以对现在和将来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方言学家根据福建不同方言区的语音系统,编撰出许多便于广大民众学习的方言韵书和辞书,数目之多可以说居全国首位。探讨闽南方言文献,有许多研究方法,经常运用的是比较法。具体来说,内部比证法,可从内部寻找证据和特殊韵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同期音韵资料比较法,分别从同期汉文方言文献比较、同期西文方言文献比较和同期中西文方言文献比较三个方面展开;历史比较法,主要从方言文献与现代闽南方言比较,从而就音系差异来分析因历史发展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相似文献   

3.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4.
早期韵图在重纽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但其价值不宜过分夸大,龙宇纯否认韵书的价值,转而以韵图作为立论的基础,这种做法忽视了韵书和韵图之间的语音差异.同样是谈重纽问题,龙宇纯和学术界其他学者所指的对象其实不是一回事,根源在于对重纽之“纽”的内涵理解不一致,龙宇纯把“纽”理解为声纽,而实际上指的应是韵书里的小韵.  相似文献   

5.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法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再加上方块汉字不直接表音,书面语言没有按词分写的习惯,不能显示音节的变读等等,这就给汉语语法分析造成很多实际困难。这正是我国目前语法教材和专著讲述观点分歧的客观原因。能否在汉语语法分析中更多地注意运用语音标准,从而减少语法分析中一些不必要的分歧,以利语法研究和教学,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语言是一定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形式的符号体系。语法和语音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句话,如果脱离具体语言,都将无法存在,不可理解或产生误解。这是我们强调语法分析必须运用语音标准的理论根据。 目前流行的一些语法教材和专著,对运用语音标准认识还不很一致,因而对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述也不一样。 请比较各家对词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汉语音韵与现代方言的研究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特色专业方向,近年来对福建语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的成果在学界十分引人注目,产生积极的反响.我们知道,福建近代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闽方言韵书的大量产生,方言韵书在方言学、音韵学、文字学以及词汇学等方面具有相当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项极重要参考资料。对这部韵书的性质、它所代表的单系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过去,大家在谈及这部书时还是笼统地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或者大致上代表当时的北京音系。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当然没有错,只是太笼统一点。本文准备根据探索所得,就这个问题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运用模糊集理论并以语言的模糊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以词汇为建筑材料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既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精确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那么同语言的精确性相对立的一面 ,必然有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精确性与模糊性共同处在语言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 ,构成语言的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属性。既然我们所说的语言的精确性是就语言的三要素而言 ,那么我们所说的语言的模糊性自然也应该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来看。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语言中复杂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献校勘传统历史悠久,而且积累了内涵丰富的文献校勘思想.就校勘目的而言,古人有三个层面的认识:首先是求得文献原本之真,恢复古籍原貌;其次是勘正古籍中的错误,不诬古人,有益后人,促进学术发展;再者是通过校勘古籍,稽古右文,经世致用,有利于国家文治建设.就校勘原则而论,古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张用多闻阙疑的态度审慎对待古籍,对于古籍中的字句讹舛,绝不轻改妄改.对于校勘家的修养,古人认为,广博专精,勤勉细心,勇于反思,是主体修养的内在条件;广搜异本,占有其他相关材料,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博采通人,务从其善,是主体修养的外在条件.中国古代文献校勘思想系统而完整,是当代文献学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的朝鲜韵书《三韵声汇》在并记中、韩两种汉字音体系的一系列并记韵书中,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朝鲜韵书的特征。它真正考虑到韵书在朝鲜朝时期的字典功能,以与以往不同的方法,重新整理和编排汉字音。因种种原因,在效用上,它当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但在今天,该书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富善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北京附近生活了近60年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所编的《华英袖珍字典》是记录当时北京音的重要资料。该字典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北京话大量的旧时异读,反映了连读音变、现代已消失的音节、俗读和文读、古庄组字声母异读、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异读等重要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音韵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明清语音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发展。《中州全韵》是一部北曲性质的韵书,成书年代经考证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深入研究,发现其对明清韵书的体例及内容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学庵笔记》描写了当时共同语语音共时演变的语言现象,为后人研究语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词汇而言,《老学庵笔记》不仅记载了宋时各地的方言词语,对部分词语的理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记载了许多俗语,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词汇史的研究、辞书的编纂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语法方面来看,《老学庵笔记》记载了新出现的量词,数词"一"的省略和名词词缀"子"和"头",体现了宋时语法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和分析我国古代文献经典中的道德观念,不能不注意其中"言、意、行、效"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以避免轻率盲目肯定或否定的偏颇,误导了我们今天的思维?本文尝试就此问题,从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我们要从言行一致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典籍,而事实已经证明,古人有些"所言"者未必可行;(二)道德理想主义的许多说法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其思想方法和逻辑思路中存在着特定的理论缺陷.当代文化研究需要尽力避免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16.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如龙 《学术研究》2005,(1):118-121
中国语言学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世纪末,从古代小学专注文献语言转向社会口语,开始关 注语言规划和语文政策,开创了语法、语音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至今,传统小学正经 历现代科学化转变;注意语言系统各方面的关联,开创了词源学,历史和比较研究打通了南北方言、少数 民族语言与共同语,推动了理论发展;从内部语言学拓展到外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科。两 次转型都得益于古典语文学传统和现代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而第二次转型时间短,规模更大,成果更多。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古人的言说方式关键不在于学得几个词语或提法,而在于学习古人的运思方式.中国古人所建构的世界是一种"美学秩序",而非"逻辑秩序",所运用的是"关联性思维",而非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这种运思方式在古代诗文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文论对那种微妙难测的诗文风格、审美特征、诗文作品中包含的某种意绪、情状的有效把握与传达为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理论言说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道家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华传统文化有儒、道、佛三家,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家。儒家主要讲人伦社会,一心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人生最高意义之所在,无暇顾及或者说不屑顾及自然规律之研究。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不是由于中国古人思维不及西方人,而是由于中国古人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还想补充一句,中国古人中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说的是“主要”,而非唯一,因为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