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引词包含指示词“这”、代词“我”、时态词“现在”、地点词“这里”等等。在英语文献中,常常用名词“deixis”和“indexicality”表示,其相应的形容词是“deictic”与“indexical”。所不同的是,前者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而后者是一个哲学、逻辑学概念。而且逻辑学家更喜欢用“indexicals”表示索引词。 对索引词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把命题分为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其中原子命题,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认为有三种形式:确定的原子命题、不定的原子命题与中间的原子命题。对索引词以细致而深入研究的还是现代哲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其研究目的与手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索引词理论。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追寻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索引词的若干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逻辑哲学论》§5.6宣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是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唯我论”的全部论述的开头语.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见,这是理解“唯我论在何种程度内是真理的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正确理解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的见解.然而,这一把“钥匙”本身又存在着理解问题.这是我们进入对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研究之前所需要认真解决的.在《逻辑哲学论》§5.62,针对“世界是我的世界,这点显示于语言的界限即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一论断,维特根斯坦在“语言的界限”一语后,插上了一个附句.它的德文原文中是:“dieGrenzen dor sprache(das sprache,dieallein ich vertehe),die Grenzen meiner welt.”正是这一个插句的出现,引发了我们的问题.曾有人指出:“在这一讨论述中,一个有问题的特征,就是代名词”我的“之突然出现,而其所指为何,本身非常不清.”对此,英译本名称基本上有两类译法:甲类:“THE LIMITS OF LANGUAGE(OF THE LANGUAGE THE ONLYI UNDERSTAND).”乙类:“THE LIMITS OF THE LANGUAGE(THE ONLY LANGUAGEWHICH I UNDERSTAND).”无独有偶,中文译本所有的两个版本也分别体现这两类不同的译法:甲类:“语言的界限(唯有我懂得的语言)”(张申府译《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一个核心概念Being的原始含义固然是一个逻辑系词“是”,但由西方传统对语言规范及其逻辑确定性的尊重使这个词上升到了世界本体和真正实体的崇高地位,从而使它带上了系词“是”和动词(及动名词)“存在”(及“本体”)的双重含义,体现了西方文化中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的文化传统所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选词造句是语言问题,但也有逻辑问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人们自觉地选词造句以表达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也有助于人们通过逻辑分析掌握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从而提高运用逻辑和语言的能力。本文就选词造句中语言和逻辑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词与概念、句子与判断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这里的逻辑指普通逻辑,语言也限于现代汉语。下面分三个问题说明:一、逻辑和语言;二、选词中的逻辑问题;三、造句中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希勒尔是第一个对索引词理论做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索引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的区分。该文在给出“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他的“索引句是不可消除的”这一论点,并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希勒尔的理论与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中相关理论的异同,还对希勒尔的理论做了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依现象学的观点,文字不单纯是石头上的刻写或书页上的字符,而且是一种先验的意向结构。如果说“字音”形成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理则”,那么“字象”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常则”。汉字以“字”建序、“字”以比类、“字”属“阴阳”、“字”以“名”重,衍生出字逻辑、象逻辑、和逻辑和悟逻辑,形成了汉语言情感理性的具身性意向结构;西字依“言”立法、“指代”命名、“声”以“区分”、“词”“物”对应,衍生出语法逻辑、概念逻辑、分析逻辑和再现逻辑,形成了西语言科学理性的对象化诠释意向结构。作为逻辑的文字决定了中西语言符号体系、赋义方式、思维路径、体验模式的差异,其意向结构的差异奠定了中西审美差异的基调。从文字观到文学观,彰显着中西美学理论范畴及理论体系差异的文字规定性。中国诗学是情感逻辑;西方诗学臻于真,中国诗学深于情;西方诗学辨于物,中国诗学观于心。也许这就是中西文字意向结构的差异所建构出的不同“意向性形态”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没有系词,这是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传统词项逻辑推理理论的重要原因.程仲棠先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它的错误在于把逻辑载体当做了逻辑本体;逻辑本体是客观的、唯一的,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可以承载相同的逻辑本体.程先生的论证有失偏颇.第一,某种语言可以表述一种逻辑并不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就可以发明出该逻辑.第二,“逻辑本体”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于逻辑学来说,它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第三,传统逻辑的规则产生于自然语言的用法,古代汉语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先贤未能发明出类似于三段论那样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关于语言哲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所以,在某些哲学家是否是语言哲学家的问题上,人们常有分歧。但在“弗雷格和罗素都是语言哲学家,并且是极具影响的语言哲学家”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摹状词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上也是没有争议的。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中的作用的认可。因为弗雷格和罗素对摹状词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研究中确实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逻辑就没有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一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英语是一门使用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语言’一词也用于“他使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我”;“鲁迅语言的特点是一针见血”;“赵树理的语言有山药蛋味”等等。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注意‘语言’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三世纪,“逻辑之父”亚里土多德以其巨著《工具论》六篇,宣告了逻辑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亚氏以后,逻辑科学不断地发展、完善,至今已长成了一株枝茂叶盛的参天大树,在这颗大树的众多的分枝中,有一个历史不长,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新兴分支,它就是语言逻辑。 1 语言逻辑是“自然语言逻辑”的简称,也称“自然逻辑”。从历史渊源看,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古代:由于思维和语言在自然状况下的不可分割,人们从一开始就把逻辑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古希腊的智者,还是中国古代的辩者,他们都兼长于逻辑与语言研究;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逻辑专著《墨经》,也既有逻辑思想亦有语言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中也有大量的语言分析;中世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4.
《马桥词典》是一部非常富有象征意蕴的小说 ,它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语言与存在等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词”与“词典”两个意象来类比 ,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词典” ,但同时又是社会生活 (词典 )中的一个“词” ;另一方面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词典” ,而同时又是个人人生这部“词典”中的一个词。“词”与“词典”的本体是共同的 ,即语言。人类生活于语言之中 ,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特征 ,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语言”当做存在本身。而语言的多义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往往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向。但语言和存在终究根本上是两回事。“社会生活”是指现在 ,“历史”是指“过去的生活” ,同样 ,人们所谓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种语言 ,而非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词语修辞里的“词”和“语”,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词”是语言里有特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造句单位,“语”包括固定短语、自由短语和成语、谚语等现成的“话”,它是较大的造句单位。鉴于“词”和“语”在语言里都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加以使用这一点上有共同性,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表示一个综合的意思,作为修辞学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吴方言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区别于他处的方言,俗话说:“阿拉”“阿拉”上海人,“的儿”“的儿”杭州人,“个图”“某图”诸暨人。可见“个图”“某图”在诸暨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意思是“这里”“那里”。但是诸暨人大都不知道这两词从何而来,怎样写法?外地人对这两字也有所耳闻,但总认为是诸暨的“土产”,不能登大雅之堂,便动辄以此取笑诸暨人。其实,这两词大有其来历,语言工作者有研究的必要。在此,笔者对此两个词的来源略说一二,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的形而上学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大基本原理:一、语言的自否定本质,语言本质上是辩证法的,它的“是”即蕴含着“不是”,任何“真话”都隐含着“谎言”,否则不成其为语言;二、语言的自欺功能,有意识的自欺或假扮游戏是语言的灵魂和生命,它基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同时又给这种结构提供了现实的确证;三、语言的修辞学或诗学属性,一切语言都由诗性而发生,这也是语言中的语法和逻辑功能的起源。我所设想的“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所要探讨的正是语言的诗性功能和逻辑功能的关系,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处于“自否定”的辩证进展中,这构成了“语言学之后”的最基本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谈词的形式     
词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词又有别于其它事物,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叫雅各,我对它还是不了解。”词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种种联系的基础是“约定俗成”。这是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的。多年来,我国对词的内容——词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词的形式,特别是词的形式和内容间的“约定俗成”的联系,虽经多次讨论,但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本认为语言逻辑的方法是一种符号学方法.第一,符号学方法是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方法的三合一.第二,自然语言的符号性、指谓性、交际性以及其它逻辑工具的局限性决定了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逻辑分析为研究手段的语言逻辑必须采用符号学方法.第三,卡普南索引词逻辑系统的形成表明符号学方法在语言逻辑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实践中,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一词语,乍看上去,并不合乎逻辑,而实际上却是合乎逻辑的。譬如,“救人”这个词组是说把人从危险中抢救出来。没有人怀疑它的逻辑性。但是“救火”这个词组却不然。乍看,它并不合乎逻辑。“火”是灾害,为什么还要救它呢?而其实,这个词组也是合乎逻辑的。“救火”是说把人或财物从火中抢救出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恢复疲劳”等。从字面上看,“疲劳”本应该去消除,是不应该去恢复的。可是,这个词组跟“救火”的逻辑关系相似,它的意思是把人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并不是把“疲劳”“恢复”过来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