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秩序控制机制的转型,"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必然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为克服"有法律无秩序"现象,应当通过以利益均衡为基础回应型法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律适用行为"合法性"的建构,使法律治理获得社会心理的普遍支持。  相似文献   

2.
法律实效指谓法律的实际功效或效果,法律效力指称的是法律的国家强制作用力,法律实施蕴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过程,而法律实现诠释的则是法律的目的、要求、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的条件,法律效力是法律实效的源泉。法律实效着眼于状态,法律实施偏重于运行的过程。法律实效表征的是"点",法律实施囊括的是"段",而法律实现则是"段"和"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更加复杂和多样的社会问题,核心问题是控制日益表面的利益冲突。鉴于现阶段社会利益冲突的特殊性,用法律手段进行控制已是必然。实现法律对利益冲突的控制,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用公平立法确立各利益主体的合法地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利益的流向,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二是用公正司法建立利益的救济机制和干预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4.
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如何?是一个极具现实重要性,又兼具理论争议性的法学命题与法律适用问题,中外皆然,历久弥新。在传统主流法理学的利益分类理论中,公共利益常常与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并列而用。该利益分类理论模式及其制度成果,直接导致公共利益被人为地戴上了一幅普洛透斯(Proteus)面具,使得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应用者困入了具有迷幻色彩的公共利益"罗生门"。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律利益分类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借助"价值—工具"两层次法律利益分类范式,透过概念辨析和假设检验等方法,对公共利益及其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进行再解读。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价值形态的利益存在;个体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则属于工具形态的利益存在。价值形态利益和工具形态利益之间互相映射,但二者不可化约等列。最后,借助部门法语境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变种形态,验证了"价值—工具"法律利益分类范式,并进一步揭示了法律利益体系中公共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为打开长久困扰人们的公共利益"罗生门",提供一把可能的方法论钥匙。  相似文献   

5.
法律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并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成为一个独特的职业;法律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在我国推进法律职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厘清法律职业化的现实障碍和宏观思路,大力推进法律职业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其中法律控制是一种正式形式.法律确立了秩序的权利基石、信任基础和认同前提,也拥有有效防止和化解矛盾冲突从而构建秩序的权威.权利本位是法律控制的政治基础,法律权威是法律控制的观念基础,利益调节是法律控制的社会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控制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曾经存在于纳西族社会中的大量 "情死"(殉情)现象是一种非正式制度.通过对纳西族的"情死"发生的考察,将揭示非正式制度的产生与法律紧密联系.如果法律规定了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它和地方性的价值、信仰、意义发生遭遇时就可能创造出预料不到的的非正式制度,并由此发现法律可能因为其"制造"的非正式制度而归于失败.从发生于纳西族社会的大量"情死"这一制度悲剧,可认识到法律应中立和宽容地对待社会中的多元价值、信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祛魅、日渐理性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基于现代性基础而构建的现代文明图景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稳定的共同体秩序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法律是现代文明图式下最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通过对作为权力基础的利益进行衡平而达此目的.当物质高尚、消费欲强的意义世界坍塌之后,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时,通向生态文明的理念整合与秩序型构也需要运用法律的理性且通过法律的利益衡平来达致.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特点出发,以公司法人产权力立足点,阐述和分析产权界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利益保护及破产规范等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法律控制的主要途径,从而说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法律控制的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比较法上探讨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与人格权,认为自然人的人格利益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利益,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格权就是以这些精神利益为基础而依法产生的权利,它体现了法律强制力对自然人人格利益的保护。鉴于自然人人格利益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和任意性,因此,建议在司法实践中,立法上不可能将所有的人格利益都纳入法律救济的范围,而是要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法律保护价值的人格利益,将其上升为法律上之权利,予以救济。  相似文献   

11.
法律、利益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对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起着巨大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对利益又具有能动作用。承认人们的利益,就必须承认人们需要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承认追求利益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不能将权利和利益混为一团,只能将权利看作主体为追求利益而可以采取的行为。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有效实现,既要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赋予人们追求利益自主性的权利,也要以法律的方式规范人们参与市场的行为,同时,法律还应协调好公民个人利益、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并且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治是用法律来调整、控制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及活动。行政活动以行政权力为后盾,是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所必需。对行政权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控制,是加强行政法治、促进行政权合法行使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应有之义。行政权的法律保障是行政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权的法律控制是行政法治的保证。完备行政法制,从法律的保障与控制的结合上保证行政权的合法行使,将有助于行政法治的加强和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法律价值的内涵表现为多层级性,而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追求是单一的。当前有线电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法律制度在建构时需要有新的突破。对有线电视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比较,认为追求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利益、保障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线电视法规的三种价值内涵,而公平(平等)的位阶高于安全和自由。但是。保障有序的经济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正是目前我国有线电视法规所缺失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保障有线电视的平等竞争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讼与中国法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无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当代社会转型期具有对利益进行调和与平衡、对社会动荡和混乱进行校正与修复的功能;但无讼对个体权利的压抑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市民社会,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5.
庞德作为美国现代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提出了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文章围绕法律与社会控制这一主题,以腐败为例,简要说明了通过法律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性,主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指出了其著作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行政学的理论研究舍弃了公共行政实践中的法律维度而片面地关注管理维度,这在一个追求"法治化"的国度尤其是中国,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公共行政与同样作为社会管理和控制中介的法律手段之间的功能差异、优先地位以及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成为构筑官僚制行政模式特质和价值取向的关键变量,也对行政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法律维度的研究有可能为解决行政法治化过程中的困难提供一些理论的前瞻和预见。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秩序中充满了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存在着诸多风险。在价值判断妥当性的问题上,我们不可能摆脱人的因素来寻求。情感介入价值判断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限定性。将情感介入法律价值判断限定为一种反思平衡的方法是其"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方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在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引起重视,究其原因,是其对法治所具有的积极推动意义。法官只有借助于各种法律技术和法律解释方法,才能把成文法和司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疏通由法律规则到个案判决的转换过程。综合来看,可以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四类: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利益衡量。面对模糊不清的法律,一般来说,应按照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的先后排序,考虑各种狭义解释方法的运用;对于存在空缺结构的法律,需要运用法律漏洞补充方法;对于不确定的概念,则要进行价值补充;在以上各种方法的运用中,可以综合进行利益衡量。在我国当前国情下,重视法律方法的运用对于法官判案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迄今未就现当代人类生活中法律机制与利益实现之间的对应关系做直接而明晰的阐述。从静态而言,现当代法律机制涉及了利益结构中的各要素:主体、客体和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因素的行为。从动态而言,法律机制是分配利益,并为这一分配提供具体保障的统一:宪法对社会的基本利益加以分配,普通立法则是宪法对利益分配的延伸性分配与补充性分配,二者构成法律分配利益的两个层级;为了利益分配的实现,法律还设定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即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和资源的增益机制。具体而言,立法是对利益的分配,兼及资源增益的决定;司法专属于冲突的解决;行政则既是资源增益机制,又是冲突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益反哺是一种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问题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存在社会利益失衡的现实情况下,利益反哺是缩减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利益反哺的基本价值蕴含.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和法律自身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利益反哺的实施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经由法律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