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博士论文》(指马克思在1839-1841年初撰写的博士论文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批判和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赞誉过后,马克思通过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理解,颂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这样,马克思“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揭示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中,马克思在比照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人时间观异同的过程中建构了“感性时间”理论体系。对于被本质世界排斥的“时间”范畴,德谟克利特将时间归置到与世界不相关的主体自我意识领域;伊壁鸠鲁将时间拉回到现象领域,强调时间是现象的绝对形式。马克思则将时间引向现实人的感性实践领域,强调时间和人的感性都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反映,时间概念同时具备真实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形式,这不仅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把感性时间看作主观假象而导致的怀疑主义,同时也避免了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知识而产生的空虚道德主义。感性时间观关涉人的感性生活和人的现实自由,这也折射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经说过,伊壁鸠鲁哲学的发展,预示着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唯物主义以及抽象的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的兴起。而伊壁鸠鲁学派也是作为希腊哲学发展的重要参考之一;同时,它也是了解欧洲现状的一把钥匙。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启蒙运动时期很多前沿科学家都具有很深的影响,相比之下,马克思借助于伊壁鸠鲁的哲学将自己脱离了左翼黑格尔派,尤其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及其本体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世界。作为属人世界的感性世界是在同自在世界的区别中彰显其自身的,其基本特性是始源性、双重性、统一性。感性世界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存在,它内蕴着人与物的关联。马克思以感性世界为其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但并没有否定自在世界;他把感性世界界定为对象性的存在,把自在世界定性为非对象性的存在,也就回答了客观实在是否独立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臧否,开展了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自由诉求之研究.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之异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说,以原子偏斜来暗喻具有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的政治人.原子偏斜运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偏离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自由的必然性规定,这种偏斜是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以偶然性形式生发而来.原子偏斜的后果就是原子的碰撞与排斥运动,由此带来一个公正的、代表契约和友谊的、全新的自由秩序.原子偏斜的政治自由意蕴探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重要解读进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整体性概念。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的自然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关系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概括。马克思的感性自然概念对于理解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站在黑格尔的肩膀之上,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形而上学的外衣,向世界宣告了他的伦理激情,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哲学的道路,即"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虽然此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还存在重大缺陷,但这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萌芽、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涉及到了现代纯粹哲学探讨的那个有关认识批判的原初性问题,即马克思哲学与以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纯粹哲学"相融合,只不过这个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是隐而不显的。基于此,本文以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理为参照,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在纯粹哲学论域内所隐含的认识批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揭露。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停留在自我意识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重温开启哲学道路的著作《博士论文》,马克思展开对“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内在矛盾的本质规定性的讨论,不仅克服了一切必然性和神性超验原则的“奴役”,更实际地表现出与旧哲学驻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把以往囿于种种“存在者”探寻本原的本体论哲学回归“作为存在的存在”本身,同时,在对人与世界辩证关系的阐释中,展现出与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思维方式相一致的对象性活动原理。基于此,可以判断《博士论文》正是马克思发动“新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在褪却浪漫主义的光芒之后,实现了其哲学的现实转向,这为马克思政治理论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反讽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寻找现实支撑点以及其博士论文与笔记中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如何为浪漫主义的形式反讽应用于实践找到了可行的理由与现实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时代的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是随着人类实践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 ,在传统的人与自然的感觉关系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感性平台———人—机新感性 ,它扩大了人类的感觉范围 ,形成了一个新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的“人对感性对象的依赖”的哲学命题对于认识网络时代的感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被西方社会视为一种认知理论,由于缺乏价值方面的关怀而在与西方政治哲学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恰恰体现了规范与认知的统一,它作为一种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关怀的政治哲学始终内在地包含着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维度,这在马克思最初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有所展现。尽管早期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作为现实的个人的重要性,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详细系统的阐述已经充分表达了他认为人民作为主体应当树立自我意识、反思生活、反抗强制、追求独立自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感性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根源于资本原则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和扬弃,指出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实践劳动是人的自我对象化的存在方式,只有实现人的感性解放,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早期美学包含了一种感性论思想,即确认人是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物,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感性是一个变化的历史的范畴。人的活动的对象性能使得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人和外在世界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全面地占有对象,才能展示和发展人的全部感觉并导致审美的发生。马克思的感性论思想对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面看来是在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实则在这种论述中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一种理解,这是通过自我意识、反思、原子的运动、感性等范畴表现出来的,本文主要厘清了哲学上的反思性思维与科学上的对象性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廓清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的核心反思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践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本文试图从生存论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实践,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特征。马克思从对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分析入手,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原初关联,揭示了人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性的存在,揭示了这种活动导致异化又最终消除异化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但是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以不可能仅仅停留于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而是要通过批判的、革命的实践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