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典范之作,书中对晚清山东的城市书写,特别是对济南的书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视角。学界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在小说中,通过老残的耳目见闻,在他穿梭游走于山东的城市之间时,作者对城市风景、城市文化以及近代文明的书写,都为读者展现了当年城市生活中的丰富意象,为我们了解晚清的城市及城市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所具有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视频化的传播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生活、记录城市变迁、塑造城市形象和沉淀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模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其建构机制。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参与城市文化记忆构建的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书写的载体形式,更因其特有的媒介特质而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具体表征注入了新的变化,其所折射的时空维度、极具感染力的媒介符号、不同层次相交织的文化等共同建构起了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书写成为一种文学时尚;在城市焦虑的笼罩之下,小说家对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漠视,导致了城市题材小说普遍性的模式化与符号化.根据90年代小说家对于都市的文化立场,其审美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型,即以道德批判为核心的背对城市的写作、建立在双重人格或调和主义立场上的灰色的城市表达、丧失独立自我的卷入城市的写作,概念化特征和非常化倾向是90年代小说的都市想象的根本性缺陷.作为城市书写的灵魂的市民话语,有种种文化杂质寄生其中,尤其是暗藏于平民意识中的妥协精神与享乐主义,往往使城市书写的叙事与价值都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4.
刘庆邦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擅长在小说中建构空间,和众多作家一道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和城市空间的书写,而且建构出极具个人色彩的矿区空间。刘庆邦的小说空间既关注地理又关注人文甚至是人物心理,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从文学地理学和叙事空间理论出发对刘庆邦小说中的空间建构进行解读,并探讨小说三重空间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城市文化以及都市文学的研究则是文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都市魔方: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这本书分别从都市文学以及都市文化传播两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完整地建构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多面体。书中对广州都市文学如张欣、张梅、梁凤莲等重点作家的解读,对报纸副刊的考察,对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集以及社交网络语境下的都市镜像都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学界了解、思考、进一步深化讨论广州城市文化以及当代城市文化研究都有特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从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疾病书写,进而对21世纪的英国城市现状做出诊断。从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入手,将小说的疾病书写置于当代西方的城市语境中,探讨疾病所影射的社会文化问题。小说中的欣快症和阿兹海默症的隐喻反映了当代城市文化的缺陷,而被污名化的亨廷顿舞蹈症成了城市对部分人群“他者化”的同谋,反映了城市主流人群对他者的恐惧和偏见。文章洞察出麦克尤恩对城市救赎之路的思考:他认为共情是治愈城市痼疾的可能途径,城市人应从疾病隐喻中抽离,不仅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焦虑,更是为了能和不同群体产生对话的可能,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文化时空的差异,雪漠“大漠小说”中的边地与边地之外的空间对垒形成了时间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间离与建构的是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叠叙事中,其小说文本中的疾病隐喻、等待主题、父权制度等文化主题的书写,表征的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意识与边地世界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白牙》讲述了生活在伦敦的琼斯、伊克巴尔、夏尔芬三家人的故事。史密斯笔下的伦敦已不单纯是具象空间的外在物质形态描写,她的城市书写嵌入在英国文化肌理中并与少数族裔移民的经历并行发展。小说通过20世纪后半叶纷繁复杂的伦敦空间描述,展示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样态,记录了城市居住者在寻找空间归属时所经历的憧憬、分裂与融合的意识流变。  相似文献   

10.
清初与海洋文化关系密切的小说中,有不少作品关注明清时期社会现实,体现出崇实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此角度而言,这些小说在以下三方面最具代表性:一是对清初禁海与迁界令的反映,二是关于明清时期舆榇出使海外的书写,三是抗倭叙事在小说中的神魔化呈现。对其进行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清初小说,了解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支持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黄昕怡 《国际公关》2023,(11):167-169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充斥着科技感,而在媒介化社会中,受众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媒体对于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叙述和建构,因此城市空间与媒介建构是彼此依赖的。在城市品牌打造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城市的媒介形象塑造与记忆追寻,唤起受众对于城市“老旧”过去的共情,同时也构成了每个城市独有的怀旧空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本文依托怀旧主义理论,对城市的媒介记忆书写和形象呈现展开讨论,以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城市政治和治理的文献中,对城市权力及其结构的研究颇为丰富,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流派.从精英论到多元论,从增长机器论到城市体制论、城市治理论,再到描述城市中权力冲突的城市社会运动,都对城市权力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且深刻的描述.在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在关于城市政治逻辑方面,还出现了像性别视角、女性主义、媒介论、新地方主义、文化资本等新元素,这些新元素是对城市中权力结构景象更深入、全面的展现,也是对城市权力掌握者、城市权力获取途径以及城市权力运作的机制与结果等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西方城市研究中的新议题和新视角,将使中国城市治理的研究呈现出新面貌,给中国未来城市治理问题带来新的思考,为实践层面的城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区别于宏观、静态、扁平化的传统“鸟瞰”式城市感知方式,以“游荡”为特征的行走实践已成为当代城市体验的新形态。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德赛杜,“游荡”这一意象完成了从文学形象塑造、现代性批判再到社会学研究的转变历程。在当下,虽然狭义上的“游荡者”个体日渐衰落,但更广义上的“游荡性”行走却成了城市中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范式。在现代性与消费主义的双重背景下,其通过行人尺度下的路线规划与场所连接、震惊体验与信息收集中的文化景观构筑、以补偿性体验为基础的个体经验书写、由消费与表演构成的参与性互动等多重方式,共同完成着对城市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的城市地形学描绘、城市空间及环境研究、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观念、性别与城市再现、文学中的人群、大众与阶级形象等方面对于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加以评述,分析了西方城市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问题.认为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传统的城市史研究方法,从个体作家的文学城市地形学的研究、大都会文学地图的描绘到城市文学史的书写一直主导着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文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空间、风景、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同时,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也成为研究城、乡二元关系和相关的文化与伦理观念的重要资源;随着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性别、人群与大众作为现代都市的主导意象受到关注,从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和美学意义等视角研究文学与大众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虚拟城市是利用多感知通道融合的虚拟现实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是城市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拓延。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的个性气质、城市文化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在城市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展现的。伴随着城市空间从围墙而城到数字虚拟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也由身体"历"行、语言传播、影视传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走向数字媒介的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下的城市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的是,虚拟城市空间创造了一种动态全息的、互动参与的、感官沉浸的体验式传播方式,是数字媒介技术条件下城市文化面向世界的体验式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柏林小说姊妹篇”是德语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柏林城市书写文本。作品巧妙地赋予德意志历史以空间维度,城市书写中隐含了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变化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建构与解构过程动态揭示了城市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的三位一体本质和互动发展模式,也由此折射出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划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8.
从职业制服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在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标识性和文化性来探讨它对建构城市文化识别系统的价值,得出职业制服对提高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水平以及提高一个城市全体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文化修养、美学修养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被媒体大肆吵作的"成都三部曲",为我们勾勒了怎样的一个成都?基于怎样的条件和基础,想象中的成都诞生在了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体上?作者笔下的这种对于成都的想象又是符合成都的吗?作者又缘何能为读者建构这样一个想象呢?该文从三部闻名的网络小说探讨关于成都城市文化的特质与定义,通过对成都的想象描述成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现实场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类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的神性失落现象。在康拉德小说《间谍》的伦敦城市文学书写中表现了神性失落问题,它集中呈现在维尔洛克先生的店铺、海德公园的一角、大使馆驻地三个城市空间之中。伦敦城建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与反城市现象、康拉德特殊的伦敦体验是促成《间谍》小说表现神性失落的深刻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