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政治派系是国民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南京国民政府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夺,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造成了国民党政权极大的"内耗"."内耗"又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选举政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30年间成为常态,具有史无前例的多元性、竞争性和民众参与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选举政治表现为政治派系之间的权力角逐,而派系政治尽管并非政党政治,毕竟包含政党政治的若干元素,代表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施政理念,在选举政治的框架内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和实现参与的政治平台;争夺选票无疑是不同政治派系角逐政坛的首要方式,而民众参与决定着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天平的历史走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生态包含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元素,民众选举具有鲜明的世俗色彩,承载着共和制基础上的世俗政治实践;不同政治派系的竞选纲领大都内含着诸多的世俗元素,折射出常态化选举政治的世俗倾向。由于宪法规定之安拉主权与民众主权的双重法理原则,非民选机构与民选机构的长期并存,加之宪法监护委员会作为非民选机构对于选举政治的干预和影响,选举政治无疑存在诸多局限。然而,选举政治并非徒具虚名和流于形式,选举结果具有非操纵性和非确定性,不同政治派系在政坛的消长取决于民众的选票和选民的意志,而选民的投票意向无疑是决定选举结果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72.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4.
三青团企图独立建党是后期党团矛盾的突出表现 ,受挫后的三青团仍在民意代表选举中与国民党争夺 ,对国民党造成伤害 ,以致蒋介石决定党团合并。党团矛盾本质上是国民党内亲蒋派系的权力之争。党团合并后 ,三青团实际成为国民党内一个新的派系。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是派系众多的联合体,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与国民党政权相始终的派系斗争,弱化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功能,使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连绵不断的内部纷争.招致外入侵.民族蒙辱;激烈的派系斗争,使国民党在危机之中.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最终导致其政治衰败和王朝倾覆。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底台湾举行"五都"选举,从选举结果看国民党改革,可谓成败皆俱。国民党能稳住三席,得益于其改革策略调整、党政关系重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纾解民怨的努力,尤其是开放的两岸政策。然而,国民党党务改革及其施政绩效,与外界期待存在鲜明落差,其对地方派系改革手法和精简、调整人事等的粗糙做法,效应负面,削弱了基层动员能力,是国民党选票快速流失的重要因素,也使得"五都"选举呈现"席次稳定选票流失"的吊诡现象。  相似文献   

7.
绿茶书情     
正《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金以林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研究专家,本书研究国民党派系政治,勾勒出蒋介石如何一步步取得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虽然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其故事性更有看点,毕竟我们还是喜欢读这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8.
派性政治由于村庄选举及村庄治理过程中的各个程序而存在,村庄治理为派性政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派性政治的发生提供了场景,因此,在有派性的村庄中,村庄权力结构的基础是派性,不同派系的力量能否在村庄权力组织中达成一致进而构造一种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决定了村庄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颇具普遍性.当前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政权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分析台湾地区两大政党内部精英甄补的变迁和特点,可以发现国民党内的精英甄补具有精英政治、威权政治、论资排辈与制度化的特点,而民进党内的精英甄补则呈现派系政治、草根主义、青年化与民主化的特征。在选举政治的逻辑下,近年来国民党、民进党内部精英甄补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制度化、组织化与民主化,今后有可能成为两党内部精英甄补的主要方向。但从短期来看,两党的精英甄补仍将保持其由政党类型和历史传统所塑造的特性,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台湾所谓世纪大选中, 有多年执政经验的台湾最大政党———国民党一败涂地, 如果客观分析选战中李登辉的作为, 可以认为这正是造成国民党选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台湾所谓世纪大选中, 有多年执政经验的台湾最大政党———国民党一败涂地, 如果客观分析选战中李登辉的作为, 可以认为这正是造成国民党选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谭平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和执行党的“三大”路线,支持和贯彻孙中山革命三大政策:建立国民党各地各级党部机构,健全和发展国民党的各级组织,镇压广州商团事变,平定杨、刘军阀叛乱:促进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红岩精神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关于党的建设实践的结晶;创造性地在国统区开展党的建设并培养出大批革命精英人才,是南方局卓越的历史贡献之一。当前弘扬红岩精神就是要从南方局成功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为加强执政时期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南京国民党政权既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执政合法性的丧失和大陆统治的失败就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初期 ,国民党内主政的政学系 ,为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 ,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 ,策划和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事件 ,使全国范围的国共军事冲突暂时得以平息。这顺应了战后国内人心望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历史趋势。但政学系最终屈服于国民党内顽固派的压力 ,从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的立场全面后退。随后 ,内战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腹地,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民族矛盾急骤上升的形势之下,从国民党“五全”大会到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主要通过四条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接触。尽管由于国民党的反共立场以及国际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共双方谈判最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国共合作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但历时一年的国共秘密接触在为抗日储存军备力量、铺垫政治基础等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及其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作为国共两党以外最大的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立场上,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维持国内和平民主、避免全面内战而积极奔走,为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驰的紧张关系、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基层民意机构的设立与推广,是新县制下基层行政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抗战时期国家进行紧急性民众动员的重要工作。鉴于基层民意机构实施之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保民大会的进展上,文章即以广东国统区保民大会为研究对象,探讨抗战时期广东基层民意机构实施的情况,并进而分析战时国家动员民众的能力以及这一基层政策最终对抗战产生了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