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们在利用语言表达思想 ,进行交际的时候 ,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以及交际的内容等 ,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 ,使自己在特定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得体。主要探讨了英语中的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及构成不同语体的词汇、语法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体与文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体与文体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一般都认为语体与文体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前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后者则属于文章学的范畴。但二者都离不开对语言运用的研究 ,因此它们又是互相关联的。二者的研究理论应该互为借用 ,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体与语体,在西方皆可以Style指代。在汉语里,这两个词却有明显的差别:中国传统的文体论讲“文体”,现代语言学的风格学讲“语体”。文体是体裁分类,语体是功能分类,二者关系密切。但是,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并不对等,多数纵横交错。从近些年文学家的言论中可以看出:现代文学家研究风格,正在突破文学自身的范畴,有意向语言学靠近;文体的跨界或越界,已不再是个别的或暂时的现象。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有责任促成文学与语言学的这种联姻关系。传统的文体学已不能解释今天的交际现象,如今已进入语体取代文体的时代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体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写研究及语体问题应用与习得三个方面梳理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体研究脉络,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尚存理论及实践不成熟,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并对今后语体学学科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以期促进对外汉语语体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体风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了当前在语体风格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语体、文体、语域、风格再辨;语体的基本范畴;语体的分类原则;语体的发生与习得;语体风格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17个语体的语体变异多维度考察,小说等四语体的语体变异模式得到有效识别。在识别出的七个维度中,小说语体的互动、叙事和情感性特征明显。专门科技语体的客观精确信息、专业化说明、逻辑性和复杂语法结构特征突出。通俗科技语体除了复杂语法结构与专门科技语体相近之外,前三个重要的维度特征都与小说更接近,与专门科技语体却相去甚远。通俗科技与专门科技的语体特征距离远大于小说与通俗科技的语体特征距离,说明表达体式与内容相比对语体特征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传记比较显著的维度特征是叙事性和指向过去时间;小说和通俗科技语体也都具有叙事性特征,但二者的时间指向现在和未来;专门科技语体不存在叙事性特征,也不呈现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   

7.
语体风格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语体风格研究领域里,从发生和演化的历时角度进行研究,鲜为人们所重视。而此研究应从如下六个方面予以探讨:1)语体与风格的理论界定;2)人类认知过程与语体的生成;3)儿童语体的习得顺序;4)现存文献的历史考证;5)从语体的产生与习得看语体类型的划分;6)语体风格发生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明现代汉语语体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各种语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各种语体并不是隔绝的,而是互动的,可以互相“交错”和“交融”;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有些言语作品本身即具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语料库技术对语体风格进行量化研究,是近些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是语体风格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其所进行的量化研究,以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以真实、宏观、大数量的语言事实为依据,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确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为内省体验研究提供了客观、公正、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语体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和方式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系。根据非语言语境系列即交际领域、方式、目的、对象的不同,以及受这些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语言特点序列的不同,语体首先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各类语体在构成上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语体的非语言语境因素系列和语言特点序列,在运用上都有自己特定的修辞要求和配置规律。语体同修辞手段是个体与集合体的关系,当交际需要时,一定的修辞手段按照语体的特定要求,可以转化或选择为一定的语体手段,作为语体构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修辞手段与之相适应,一定的修辞手段往往只适应于一定的语体。语体也是修辞手段的特定组合体、特定集合体。修辞手段的存在是以语体为依托的,语体是产生修辞手段的土壤,任何修辞手段都不能游离于语体之外,它不是依存于这一语体,就是依存于那一语体,没有存在于语体之外的"修辞手段"。各种语体又都有自己特定的修辞要求和特点,有实现自己的功能目标的修辞手段。因此,修辞手段的运用必须适应语体,为语体服务,受语体制约。  相似文献   

11.
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 ,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实施“体裁教学法”时 ,可通过分析具体语篇的体裁来研究语篇的图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在传统电影批评还是现代电影批评的领域,类型批评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批评方法之一。它的研究对象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大工业生产和艺术审美合力的产物;类型电影的本质内涵是模式化,它的创新是在模式基础上的破格;类型批评的历史和类型电影的创作并不同步,在经历了现代批评理论的洗礼后,类型批评呈现出综合化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3.
体裁分析是研究论文摘要的重要手段。建立了航空航天中英文论文摘要各50篇的语料库,依据体裁分析理论,对比研究了中英文摘要宏观结构的各个语步,研究了英文摘要的语言特色,并探讨了中文摘要英译版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展现了航空航天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步模式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显示了英文摘要的语言特色,同时也揭示了中西学术文化的差异,以期对中国当前学术文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汉三九"九章成篇、代屈立言、悼屈抒愤的形式和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概括"九"体的特点。认为"九"体发源于先秦的"楚辞之三九",稍后在汉人手中正式定型。然自魏晋以来,其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尤其是宋以后,明确越过"汉三九",向"楚辞之三九"回归。内容上,凸显了两个新的主题,即抒写个人情思和祭祀。形式上,十一章与不分章的体制得到延续,另外,还出现了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15.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出文体分类及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类型研究是晚清小说理论批评的热点与难点,以题材内容的划分最富活力,以叙事形式的划分最有学理.前者的理论面貌与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而后者的理论品性则与小说的创作实践及小说自身的历史演进正相关.晚清小说类型理论为现代小说的崛起和现代小说叙事理论的创建,准备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体裁的写作是一种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交际目的、语境及目标观众,内容与特殊语境相关联,能够有效地使目标与读者通过特殊的语境了解和认知文本的内容。基于体裁的能力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清目标体裁,培养学生建构某种特定类型文本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基于体裁的写作及基于体裁的评价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关注语篇情景和情境,建立体裁意识,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期刊论文题目的专业度可以从概念密度和语类混合现象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题目的概念密度具有学科间和学科内差异,题目的历年概念密度与期刊的历年影响因子显著相关,彰显了论文作者对新研究成果要旨和潜在读者期待的把握;语类混合现象主要出现在复合型结构的题目中,出现频率不高,但这不仅体现了学术自由度,更是一种展示成果亮点、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有效话语策略。从学术话语互文性和互话性特征可知,论文题目的专业度取决于作者的读者意识和对期刊刊文惯例的了解程度,旨在提升读者对新成果的认知体验,反映了作者在遵循特定话语社团学术规约的同时对新成果进行“抛砖引玉式推销”的努力,这是科学知识的社会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9.
Bhatia提出的批评体裁分析,主要关注如何在专业环境中恰当运用体裁资源来实现交际目的。文章基于批评体裁分析理论,用话语实现的四维分析模型,对西部地区3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60篇国际硕士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进行抽样分析。研究发现在语篇、体裁层面,国际学生(硕士)遵循特定的语步结构并使用带有明显学术特征的语言;在专业实践层面,则常使用融合型、镶嵌型和链接型三种篇际互文策略来实现其交际目的。究其原因,是受背后学术文化的影响。文章从批评视角出发,对该部分话语所呈现的直观化、规范化和建构化特征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以全球性语境下的比较诗学意识和拓展维度为参照,从基础“文类”和“相对主义”的视角看,厄尔·迈纳对比较诗学的阐释无疑便另具深刻意蕴.它势必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建构体系中的得与失视境的探寻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揭示此点的同时,旨在透过厄尔·迈纳对“文类”与“相对主义”两大概念进行暗合性的梳理、阐释和涵括。激发当下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汇通性拓展和开放性观照,显然对比较诗学的未来探讨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