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乔法容  马越 《中州学刊》2012,(3):118-122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关注社会道德到关注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从关注道德规范到关注行为者本身的品质、德性、品德,研究的重点和德性伦理学不谋而合.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义务论伦理学两大规范伦理学理论不同,德性伦理学聚焦行为者本身,重视行为者的品质、品德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全面深入地探讨个人品德建设,需要规范论与德性论以及不同伦理理论范式的对话、互补与会通.  相似文献   

2.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10,23(3):5-11
伦理学,就其最重要和最完美的部分来说,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级、最重要、最关键的科学。伦理学,就其全部内容来说,则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主要通过研究"是与应该"的关系而提出确立道德价值判断之真理和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之方法: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方法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主要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制定过程的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主要研究优良道德如何由社会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美德,从而使优良道德得到实现的途径: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姚轩鸽 《阴山学刊》2009,22(4):11-17
税收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的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其研究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生不必赘言。它既是税收治理面临税收法定主义、税收相对主义、税收技术主义现实挑战的催生,也是伦理学和税收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税收伦理是指征纳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以及应该如何的规范,其当代使命在于寻找和发现优良的税收治理道德规范,为税收治理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基本问题在于探求税收活动中征纳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社会制定税收道德的终极目的,进而制定优良的税收治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税收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税收公正、税收平等和人道,而诚信是税收治理最重要的道德规则。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适应     
道德适应是区别于社会适应、自然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的伦理现象。道德适应作为一个亟待研究的伦理学新视域,需要不断充实和规定其特有的"意义世界"。对于道德适应的理论阐释有其伦理学意义上的内涵、研究必要性及原则,主要可以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基本维度来考察道德适应,以期包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寻找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平衡;适应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社会解体后,原来的单一秩序转变为人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人与规范成为秩序的两个不确定的变量,从而产生了正义问题.在伦理学史上,以重建伦理秩序为目的,对规范原则的探讨形成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城邦美德基础上的等级正义、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个体自由基础上的道德正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试图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的伦理正义等制度正义理论.对这些理论作出历史与逻辑的辨析,厘清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立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健康不是个体的健康问题,但它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以及个体的健康不无关系。公共健康伦理是指个人、团体、国家对公共健康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或者说是个人、团体、国家在对待公共健康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威胁公共健康安全的因素是多层面的,从个体责任主体的角度看,有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相互支援的伦理学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生态伦理,但相较于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科学精神,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人文精神;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经济伦理,但相较于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注重规范非物质利益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社会伦理,但相较于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把是否具有生态理念作为衡量个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把环境公正作为其重要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伦理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生活实践观的发展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在"多"与"变"的时代,伦理道德何处是家园?必须寻找"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其关键词有二:"精神"与"形态";理念是"回归‘精神’","皈依‘形态’";理论假设是建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伦理学理论,不外三种形态,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其理想类型是"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20世纪的文明觉悟的本质,不是"伦理觉悟",道德觉悟,而是在伦理回归中的"伦理—道德觉悟"。个体生命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伦理学理论内在"精神哲学"的"形态"同一性。现代理论体系中"伦理学"与"道德哲学"不只是两种话语表达,而且代表着两种不同传统和"伦理"与"道德"的两种不同"形态"取向,应当在"精神哲学"的理念和理论中加以统摄和整合。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其中"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历史与逻辑地具有优先地位。"精神"及其"形态",具体地说,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就是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现代伦理学理论中的"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美国计算机伦理学研究与计算机职业伦理规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机伦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多年来,美国计算机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为推进计算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全球重要影响的<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伦理与职业行为规范>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计算机伦理规范的一般准则、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责任、美国计算机组织的领导者道德准则,为我国如何加强计算机伦理学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职业伦理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描述伦理学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伦理学是伦理学与其它相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伦理学理论类型.因其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客观再现而得名,故又叫记述伦理学.与传统规范伦理学不同,描述伦理学既不研究行为的善恶及其标准,也不制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是依据其特有的学科研究方法对道德现象作纯客观的经验描述和分析.换言之,描述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而是社会的道德事  相似文献   

12.
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是研究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未加证明的前提和假设的理性反思活动。没有对这些前提和假设的讨论和证明,规范伦理学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和证明是不充分的,并有可能犯“论点预设不当”的错误。这些前提和假设包括:道德判断是否表达可以有真假的信念?究竟有无道德事实?道德知识如何可能?道德动机如何可能?道德辩护如何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最终会导致对实践理性的考察和反思,反过来会极大推动道德问题以及和行动相关的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决策学等的研究。因此,如果人们想更深入地探讨规范伦理学的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就必须考察规范伦理学所预设的前提和假设,开拓新的道德研究领域,从规范伦理学走向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日常"前行的,"日常"是日复一日的时间延续,"日常"的生活在常态的稳定中不断前行,常态的、稳定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族群的日常生活具有逻辑的先在性.日常伦理规范立足于族群的生活传统,相较于日常道德原则,具有客观性与客观差异性;相较于伦理学思想,具有常识性与经验性.日常伦理规范不是僵化的"死物",而是在不断演变当中.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动力来自于日常生活;演变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和缓性特征;演变的程度具有领域性、结构性的差异;演变的结果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演变趋势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趋势.厘清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与演变特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伦理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极大地向社会渗透,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科学的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建构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汉论坛》2012,(9):33
编者按: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讨人类高贵的灵魂与幸福的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论本身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德性伦理研究之所以会成为当代国际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当代人类的社会实践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危机。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丧失,道德的普遍性遭到质疑,道德主体与普遍的道德原则之间关系紧张,多元无序成为当代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肩负着提供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道德价值规范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是现代中国伦理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伦理学是一门价值性与事实性、规范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为基本定位;以伦理正义论为基本原则;以问题导向法、时空结构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道德本质、道德现实、道德建构为重要研究核心。  相似文献   

17.
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在对主体性的动态化的理解之上,揭示“道”、“仁”、“和”的动态化内涵。其次,它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与价值不能脱离关系与环境而实现。第三,儒家角色伦理学基于社群主义的立场,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提出儒家的民主思想可以为当今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儒家角色伦理呼吁建立一种有责任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引领人们不断到回到关系性的存在之中,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并且协调不同角色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最好可能,并且促进群体的和谐。然而,如何处理不同的角色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冲突,以及个体的道德良心与自律如何在群体关系中得以保持而不受侵害,是儒家角色伦理学应当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各有无法自愈的弊病。究其病因,在于三者都是片面的规范伦理学,都藐视既有道德,所主张的道德原则也都不是既能容纳品质规范,也能容纳行为规范的一级道德原则。据此诊断,对三者的疗救方案就是将它们都作为完备性规范伦理学的部分性理论,进行位置和功用的重置。其中,德性论负责研究德性,其德性原则应为"要有德性"。道义论和功利论则是德行论中用于特殊行为选择的方法性理论,前者为是否可以在某些时刻违反道德规范的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后者为如何应对道德困境提供指导原则。经此重置,三种规范理论不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且它们原有的弊病亦随之消失。可是,如果世上并没有既能蕴含品质规范也能蕴含行为规范的道德原则,那所谓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就不会存在,对三种规范理论的病因分析和疗救方案也就失去依据。事实是,已有的"人本伦理学"就是一种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它提出的人本道德原则就是这样的道德原则,因为其关于做人和做事的根本要求,就既蕴含品质规范,也蕴含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它还能同时满足一级道德原则所必备的其他条件,并且其中一条关于至善的规定,也是唯一和至善所应有的四个特征相吻合的至善。所以,人本伦理学及其道德原则是唯一正确的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和一级道德原则。既然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及其一级道德原则确实存在,而且是正确的,那前述关于西方三种规范理论的诊疗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缘起条件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缘何存在?人为何有德?这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支撑。本文从人的生理特性、人的心理特性、人活动的倾向性、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性的完善、个体的社会化这六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从道德哲学上为当代人的道德实践提供理论论证。道德的缘起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统合,其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或缺的诱因。它预示,伦理理论的确证不能脱离人性和人的实际生活,伦理规范的推导要合乎人性原则、效用原则、心灵原则。由此,道德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被人们悬搁和抛弃。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宏观背景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在伦理目标确立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伦理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人们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伦理功能向度上,既要注重贬抑人的行为之“恶”,且应褒扬人的行为之“善”;在伦理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着眼个体的致善,而且要研究社会善的实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伦理学的学科价值,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