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李清德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和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首先被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帝国主义借口保护英商进行鸦片贸易的所谓“利益”,以武力入侵我国,迫使清王朝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相似文献   

3.
<正>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2月会见美国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它一提出,就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称赞这一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它不仅为解决香港、台湾和澳门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构想,本来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出来的,只是由于香港回归的紧迫性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虽然“一国两制”构想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但我们追溯历史就不难发现,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处理西南民族问题,特别是和平解决西藏民族自治问题的十条政策中,就包含着“一国两制”构想的萌芽。深入研究邓小平民族自治思想与“一国两制”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理解,自觉实践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同志在19…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香港历史问题的由来,阐述了邓小平同志为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香港问题、恢复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方针在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一国两制”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一国两制”的方针与邓小平同志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构想互为补充,为当今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构想。文章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 ,阐述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提出 ,以及对和平共处原则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创造性运用 ,论证了这一构想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一国两制”理论从形成到实践的漫长历史过程.经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使“一国两制”终于从理论上形成并付诸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可以说是“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思想先导;经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一国两制”理论终于形成并初步运用这一理论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使“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变成现实,并将进一步促使台湾问题的解决,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必将会立于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香港已顺利回归。今年12月20日澳门将回归祖国怀抱,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认真学习澳门基本法,对进一步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澳门的繁荣与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尊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考虑到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国两制”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统一祖国大业,解决某些国际争端,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绝不是随心所欲提出来的,而是具有坚实客观基础的科学决策。“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对大陆十二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构想,在解决港、澳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不仅使中国人民在和平统一祖国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而且还为国家之间解决历史争端提供了新经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拓了道路。因为,这一构想是遵循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解决港、澳、台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并且香港回归祖国一年多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是一项英明正确的重大决策,它不仅有国家法律为根据,而且也有国际法为…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早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八字方针”及“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思想;周恩来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五条方针”及“三个不变”的思想、八十年代初,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重要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由维持香港现状,“长期相算,充分利用”,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在这一构想指导下,经过谈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通过和平谈判,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国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从而为解决香港问题,也为解决澳门和台湾等问题,指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了关于香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构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国际国内的条件提出的和平统一的总方针总政策。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获得的巨大成功,它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被,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着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提出的过程、依据及基本内涵本身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互相联系、不断发展,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深入探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继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问脱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智慧的科学构想,它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同时,它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讲过,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没有实践过,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这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并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在中英谈判中坚持原则,维护国家主权,保证了中英谈判的圆满成功;提出了一系列对港政策和原则,为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及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的和平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这一构想,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丰富了新的内容,为和平统一祖国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创造性的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国策。在这一重大国策的指导下,中英两国政府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一致确认了中国政府将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紧接着中葡两国圆满地解决了澳门问题,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政府将在1999年收回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不仅是为了解决港澳问题的,同时也适用于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尽早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现在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