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结果?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货膨胀困扰的哪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我们的经济目标究竟是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还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走出通货膨胀又避免经济的衰退?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过程及其后果 通货膨胀不论发生在当代西方还是东方的经济生活中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引起贬值并伴有持续性物价上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人力、物力与财力未被有效的配置,经济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时,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略超前于经济的增长来刺激经济,使投资、消费、就业具有联动的作用,产量及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物价随之缓慢上升。政府从中获得最大的益处。而货币流通速度逐渐由正常转为慢速,人们称它为温和性的通货膨胀,表现形式通常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
1991至1993年上半年,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顺应和促进经济回升与扩张的政策,199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开始偏热。从1993年7月开始,政府又采取适当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一政策出台不久,就使偏热的经济开始降温,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宏观环境渐趋稳定。取得这个成绩的主要经验是,调控时点的选择比较合适,紧缩力度的掌握比较恰当,调控手段的利用较为合理。但是,宏观调控仍然面临着通货膨胀,经济效益低下,经济结构失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应采取慎重态度和有效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发展是在政府作用下发生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方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经济支持计划,导致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及城镇化发展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与中央政府关系的调整,在以1978年及1994年改革为分界点的不同时期,地方政府适应性地采取了不同政策,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就业比重作为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对1952年—2012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及时进行深入的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使其政策有益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连续几年的物价上涨,流通领域秩序的混乱,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们在思索出现的物价上涨和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时,有一种突出的议论是指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价格双轨制,主张尽快取消,变双轨为单一轨,我认为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地采取肯定或否定态度。本文试图从价格双轨制的由来、功过及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本文另辟奚径,从国企产权改革入手,通过改革融通社会资金,既能促进企业走入正轨,适应全球化激烈的竞争;又能遏制投机行为,稳定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的通货膨胀治理,奠定了此后我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思路,规划了其基本政策选择;而且为此后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埋下了伏笔.深入地考察可以发现,近10年来的三次通货膨胀是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新时期我国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三部曲”.本文所分析的,就是上述全过程.本文分析了2003~2004年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背景、特点,梳理了政府的主要对策,指出:“轻总量、重结构”是通货膨胀治理政策的明显特征.这样的政策组合在当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赢得了成功“点刹车”的赞誉;但并未彻底消除通货膨胀产生、发展的根源.新一轮经济增长具有的若干新特点,在迟滞通货膨胀发生、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如:规模经济效应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大规模的投资补贴压 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缓解了劳动力供给的瓶颈制约;先是在实业领域,后是在股票房地产领域,“高投资回报”预期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迟滞和替代作用,等等;但也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快速积累,具体表现在:“亲资本”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大规模的生产过剩,为股票、房地产泡沫化埋下了伏笔;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偏低的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股票房地产市场,加剧了股票、房地产价格高估的局面;持续的房地产价格高估带来以房屋为基点的利益调整,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力;等等.结果,在短暂的高增长、低通胀之后,以流动性过剩为表象,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新一轮通货膨胀便更迅猛地发展起来.股票、房地产泡沫破灭、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硬着陆”的风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以“4万亿投资”计划最有代表性).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演化成了货币供应的“大跃进”.结果,在刺激经济运行实现“V”形反弹的同时,资产泡沫被重新吹起,并引发了新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对2010年以来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做了系统分析,指出,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综合判断,本轮通货膨胀已走过前半程,目前正处在通货膨胀的后半程;今后一段时间,“结构性物价上涨”局面将会改变;均衡的、温和的物价上涨将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本文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若干政策建议,主要是: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坚定不移反对通货膨胀;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各方力量消化成本压力;理顺价格,完善机制,让市场发挥作用;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激励共容,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完善国有资本预算,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重组;打击市场操纵,维持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历史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存在的经济运行机制紊乱和通货膨胀两个严重问题,使改革环境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为此,宜采用“松财政、紧银行”的政策调节手段,在此基础上,分类、分步骤地推行价格改革,同时,对地方政府的职权和行为进行再调整,对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予以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讲,现在十分地有必要从理论上严格区分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不同.通货膨胀只是一种非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银行超过市场的需求量发行货币,引起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是非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而银行按照市场的需求量发行货币,不管发行了多少货币,都是应该的,都不存在通货膨胀.认准中国即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代大背景,就能够准确地认识到中国现阶段持续的物价上涨是价格调整性质,不是多发了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在此过程中,只有物价上涨引起的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没有产生非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对于这种价格因素的货币贬值,只能是承受其由市场价格调整带来的现实压力.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近日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是我国政府今后要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当前国家的大局。 邹家华认为,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尽管近来物价涨势趋缓,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仍然是当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 他说,在价格改革中必须坚持“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在调放中有管,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一时期外资流入较多的区域,也该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然而,外资流动其实是收入转移的“反函数”,是深化劳动分工的一种选择,是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外资流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创造一定的市场规模,吸引外资流入,并结合中国实际,促使产业结构适度调整,使流入的外资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趋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市场价格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我国改革以来,货币扩张政策对经济增长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危险不小。从经济的长期稳定观点来看,把货币发行保持在15—17%的水平上,或许是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深层原因在于需求拉动而造成的计划外价格上升,而政策因素在总需求的膨胀中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正面临着适度通货膨胀和适度经济增长的选择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12.
魏玛时期的失业问题伴随当时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战后的初期阶段,魏玛德国的失业问题开始凸显,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失业规模在1923年底迅速扩大。第二个阶段是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失业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20年代中期的"合理化运动"又导致德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这两种长期性失业类型使德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阶段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大危机重创了魏玛德国的社会经济,再加上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劳动人口结构的改变,严重失业问题直到共和国的崩溃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价格改革应该深化。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物价调控的比例较高,就认为我国价格改革的步子太快了.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责任推到价格改革上。我国目前的价格关系尚未理顺,政府调控物价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排斥市场主体的定价机制。不深化价格改革就不能理顺价格关系,价格机制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不能简单地认为放开物价导致了物价上涨,其实涨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有对物价的不合理调控,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影响了供给的因素。从目前来看深化价格改革要循序廷进,把握时机,逐步放开物价,尽量避免由于放开物价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最终实现在比价合理的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上半期,云南经济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但90年代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已表现出与80年代不同的特征。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上升,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支出仍是重要的推动力。与此相应,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胀是推动社会物价指数上胀的主要因素,为了在90年代下半期保持经济增长并继续抑制通货膨胀,就应在加大因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同时,提高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同时还应调整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使生产要素价格稳定,保持两位数以下的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自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与我国反映物价走势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波动率之间的关系。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美元贬值直接影响我国部分原材料的进口价格和我国的CPI,从而使我国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输入型和结构型特征。据此给出了应对此次物价上涨的政策性建议: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另一方面,要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由粗放型增长逐步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同时应选择适当时机,调整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可以抵消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冲击,从而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作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举世的注目。随着我国通货膨胀的公开化和恶性化,治理通货膨胀的呼声与日高涨,执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更是举国上下共同关心的政策期望。在当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政治稳定之本在于稳定经济,经济稳定之本在于稳定货币。通货贬值所引起的经济紊乱已经严重威胁着改革的持续和稳定。因此,治理整顿中注意克服通货膨胀问题,就不能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控制最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目标来稳定经济、稳定货币,走出紊乱的经济运行环境,是当前金融工作的核心,也是货币政策目标抉择的关键。同时,从反面也说明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正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周期循环 :经济增长伴随着加速的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下降 ,经济出现收缩。国有经济对产出的贡献与其投资和就业份额极不对称。经济分权化、政府对国有部门的承诺以及信贷计划及信贷控制为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的制度性变量 ,政府行为通过作用于他们主导着中国经济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3%,改革与发展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和障碍。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一种观点认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是1993年以来物价涨势的主导因素。这种观点的不足在于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缺少警惕,忽视了新涨价因素是1993年物价急剧上涨的关键性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出现何种情况,物价都不会像1988年那样大幅度上涨。这种观点的有害性在于解除人们对1988年严重通货膨胀再度爆发可能性的正常预期和防范,调浓1993年经济运行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可能受到严重通货膨胀困扰的安全色彩,旨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不切实际的高速增长。实践表明,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否则新旧体制的转换难以顺利实现。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如下宏观调控措施:力求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加强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控制;从严控制贷款规模;合理控制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生活服务品由福利低价向市场价格转化要采取渐进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1992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高企的问题。其形成机理可以概括如下:(1)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2)在金融当局不能有效实施“冲消”政策的情况下,外国资本流入越多、通货膨胀就越严重;(3)由干政府不能有效地实施紧缩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因而通货膨胀就成为货币贬值的必然结果。要解决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度扩大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一对矛盾所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可以有消极平衡与积极平衡两种选择。但是,消极平衡将导致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终结,唯有采取积极平衡的方法才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积极平衡方法的要旨是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中国CPI走势从4%以上降到2%左右,最后进入了“l”时代,然而进入11月,CPI又重新回到2%,初步判断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物价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有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2013年CPI肯定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物价上涨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2013年又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因此,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是新一届政府价格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