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正>鸦片战争时,魏源辑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理论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揭起“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成为魏源理论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本文拟对《海国图志》的思想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简论魏源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首倡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许多革新内政、富国强兵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矛盾学说是魏源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的主要哲学依据,探讨这一学说,对于我们反思昨天的历史,搞好今天的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前,他抨击时政,力主禁烟;鸦片战争爆发时,经林则徐推荐,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于1842年底,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巨著。在书中,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善师夷者,能制四夷”的进步主张①。为了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他强调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情,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向资本主义国家寻找“制夷”的知识。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4.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5.
<正> 魏源(公元1794—1857),湖南邵阳人,字默深,取“默好深思还自守”之意(见《邵阳魏府君事略》),其一生好学深思,为后来维新思想的前驱之一。尤其是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6.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 ,“师夷”主要集中于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 ,但并不限于“战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还包括先进工业科技的引入、近代工业的建设、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师夷”要求对传统教育内容、科举词章取士制度加以变通 ,并进而延伸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 ,并影响到此后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域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然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 ,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明正德年间,也就是明政权内外危机总爆发的前夕,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殖民者,便把他们的侵略魔爪伸向我国的东南沿海。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斗争过程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特别是西洋的火器,就被中国人所认识。由此“师夷长技以刺夷”的战略方针和措施,也就不再是二百年以后林则徐、魏源的首创,而是在这之前,也即明季如火如茶的军事生活中得到过具体地实践。笔者就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1840年到1861年之间中国人写成的22种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就两书的比较而言,写作动机的不同决定了内容的不同取舍,而内容的不同取舍又决定了两书的不同特点,即《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但无论是《海国图志》的以博见长,还是《瀛寰志略》的以精取胜,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合理性,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和目的。我们很难笼统地在它们之间分出谁优谁劣。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它们的介绍具有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新知识、旧观念这样三个特点。除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这些特点外,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瀛寰志略》有三点要优胜于《海国图志》:一是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二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三是对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如果说《瀛寰志略》之优长在“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海国图志》之优长则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长处,用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亦即学习西方成了时代的主题或历史潮流,《瀛寰志略》通过对世界大势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产生向西方学习之要求的可能性,但《瀛寰志略》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而《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则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的新潮流。这一新潮流曾支配晚清社会和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李惠康 《船山学刊》2000,(4):117-12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不单是他发起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而且其反帝爱国行动可赏可习。本文就其反帝侵略行动和意义略加论述。(一)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接触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事物,继承和发展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留心“西学”,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抵抗侵略。1884年,法帝国主义欺清政府软弱无能挑起中法战争,法国侵略者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1885年被迫签订《中法和约》,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的炮声敲响了神州陆沉的警钟,有识之上一反传统虚骄心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只是为了“制夷”,为了“制夷”又不得不“师夷”,这就是本文所谓“对抗意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正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驱使下产生,同时也是在这种对抗意识的支配下付诸实施的。另外,由于师法西方是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落伍。恰恰相反,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令“四夷”臣服的帝国威望以及屡遭外族入侵却未被吞并的优越感,一时还难以使中国人从尊己卑人…  相似文献   

11.
<正>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继林则徐、魏源等人发出探索“夷情”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呐喊以后,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逐渐成为一些爱国士大夫议论时政、谋求富国强兵的热门话题,而且也成为下层社会部分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途径。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就是在鸦片战后对传统文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影响并支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不仅找到了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相互融汇的突破口.而且在这交流融汇的过程中,既冲破了传统夷夏现的围栏,也突破了传统道义论的束缚,使中国近代道器观具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使国人大国之梦破灭后,忧国忧民之志士开始思索中国失败之源,初归为中国技术之落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甲午海战之惨痛失败,使仁人志士开始重新思考落后之因,观近邻日本之昌盛,方悟出中国落伍之根在于政治、法律等制度性文明缺失。为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衰,丧权辱国事件不断发生。西方人因此视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一些中国人从而否定中华文化传统,开始寻求振衰起微、救国强民之道。于是,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提倡“变法图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在此历史背景下,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与流行舆论大唱反调。他公开指斥西方文明的缺失和弊端,对东方文明却推崇备至、大唱赞歌。为此,有人称之为“伟大人物”、“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有人讥其为“疯子”、“狂人”、“精神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2年底,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墨迹未干,经世学者魏源面对东西方两种文明的猛烈碰撞和冲突,痛定思痛,为使国人“扩万古之心胸”,知“旷代所未闻”①,抵御列强入侵,挽救民族危亡,与时俱进,急切地推出其“愤悱”②之作《海国图志》,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③的时代强音。虽然,“清魏默深的筹海篇,议守、战、款,凿凿中款。清若尽用之,固足以制英寇,驭俄法”④,但在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历史上在经济、文化乃至于政治等方面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联系,因此,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思想文化界的风气转向"经世致用"之学,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它是强国御侮的呼声,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突破了"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较早地认清了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与趋势,并把学习西方技术与御敌图强结合起来,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最高水平,对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文化的转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时代命题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所揭示的基本内涵尚不全面、深刻,只停留在表面器物层次,未能真正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深层内核。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任敏同志在《光明日报》1990年7月8日第3版《史学》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文章,就魏氏在《海国图志》中首先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战略思想,系统地论述了“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旋律,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它孕育和产生了新的军事思想和海防理论,有力地冲击着陈腐的封建军事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发展战略和积极防御的海防主张。林则徐、魏源就是这种崭新军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次,通过引进西方先进  相似文献   

19.
王霸之争一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先秦儒法二家的不同思想与态度是争论双方的主要理论来源。魏源立足于清末变局,讲求调和儒法,从而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王霸观。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目标,魏源将富强设定为衡量王霸的共同标准。魏源这种立足于现实政治基础上的王霸现在遭遇到西方的入侵之后,迅速转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以夷攻夷”的功利思想与现实作为。魏源的政治变革思想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近代史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与“中西”之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易史观的出现,从“变法”与“守旧”的争论到对“孔教”的批判,直至“中体西用”理论的破产,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进展的大致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历史哲学随之步入近现代化的历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