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本文选取作为中国娱乐元年诞生标志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作为文本,对该节目的目标受众诉求、流行符号以及受众的生产性参与等元素进行细读。文本分析的同时引入历时的维度,力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娱乐产品《超级女声》和20世纪20、30年代以及1949年以降的大众娱乐形式之间建立互文观照,在发掘中国特有的“集体/个人”(“公/私”)文化阐释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多重意义的“暧昧”构成了中国大众娱乐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超级女声”获得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的刺激之下,2006年,反应灵敏的中国市场娱乐传播风起云涌,从跨国巨头“两乐”到本土标杆企业联想、蒙牛,都在全力打造自己的娱乐平台,甚至娱乐品牌,娱乐传播成为这些著名企业的营销新势力。“超级女声”就像一把打开宝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目前“超级女声”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深受许多年轻女生的欢迎,并且也在大众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仔细分析的话,“超级女声”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对其有许多突破的地方,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2004年起,“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全民选秀节目红遍大江南北,湖南卫视近几年充分了解市场,利用整合营销策略, 不仅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爱,更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本文以湖南卫视2005“超级女声”媒体事件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因素,希望藉此对媒体如何借助公关手法打开市场和提升形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夏爱华 《社区》2010,(23):18-19
2005年夏天,在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大赛上,李宇春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原以为从此星途灿烂,追梦的女孩却怎么也不会想到,从她成功的那一刻起,脚下就荆棘丛生,一路坎坷。  相似文献   

6.
“超级女声”现象是传统大众文化向现代大众文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其自身有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流行性、平民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的固有特质,这一现象的发生,有来自社会和文化发展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是受外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摇滚乐成为年轻人表达追求理想的坚韧信念。如今,超级女声成了这几年我们的热门话题,它的运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批判声。不管人们怎样批评它,怎样给它浇冷水,它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各种选秀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贴近性以及高雅文化难以走进大众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论超女现象     
超女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超级女声”备受青少年青睐,说明它符合了青少年对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也揭示出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超女现象”产生了强大的青少年群体效应,必然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分析“超女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来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红高粱》、《甲方乙方》、《武林外传》以及湖南卫视精心打造的“超级女声”等影视热点的狂欢化表现,探讨狂欢化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在传统遭受颠覆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文化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大众更为喜欢滑稽幽默、搞笑热闹的喜剧。  相似文献   

10.
2005年,超级女声在中国掀起了全民娱乐浪潮,无论是电视节目之于湖南卫视,还是营销案例之于蒙牛乳业,或者娱乐品牌之于天娱传媒,“超女”这个项目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2006年,更多媒体和企业义无反顾地投身电视“真人秀”这股热流中,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能够与超级女声相媲美的真人秀节目。那么,什么样的真人秀活动有可能媲美甚至超越“超女”?企业的品牌、销售与电视节目如何做到无缝衔接?笔者试图在此做一些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湖南卫视的新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认为在它掀起的这场文化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亚文化特色。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首先在女孩们中"浪漫的新潮少年文化"已经渐趋解体;其次,也存在着一种抵抗,但更多是温和的;最后,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亚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与商业运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2005年夏天的"超级女声"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电视选秀娱乐风暴席卷中国,其火暴程度非同一般,而且备受青少年青睐,"超女现象"产生了强大的"同辈群体效应"。于是,当"超级女声"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代表,与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教育迎面相撞时,当代中国教育应该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3.
超级女声是中国文化事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它的空前火暴和广泛的受众参与引起了学界的特别关注。受众广泛的短信参与是该节目成功的巨大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把原来属于媒介、属于少数人的选择权和话语权通过短信平台让渡给了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大众参与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超级女声”的解构性主要体现在节目表现形式、传播理念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节目表现形式上,演播阵地深入赛区现场和选手、评委的另类是其走红的直接原因;传播理念上,打破“明星(偶像)中心”模式和重传轻受传统是其走红的较深层原因;文化上,契合由精英主导向大众主导的转型则构成其走红的更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以来,国内兴起的青少年"超级女声"热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对相关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能使人们理性地认识和对待青少年流行文化中"超级女声"热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日,有关超女的两条新闻被传播得很广,一条是王贝在做整形手术时大出血导致意外死亡,一条是韩真真已经剃度出家,在《超级女声》已成渐渐遥远的娱乐记忆的时候,王贝和韩真真唱响了一曲“想留不能留”的悲伤离歌。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央视名列“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第341位,湖南卫视以高超的公关技巧在短时间内树立了“超级女声”这个难以超越的娱乐品牌,凤凰卫视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媒体形象的典范,而自2002年开始的“中国十大公关事件”评选,陆续将央视、凤凰卫视、南方周末等媒体主办的公共关  相似文献   

18.
"超级女声"是文化工业时代的一档娱乐电视节目,歌曲演唱是"超级女声"主要的兴奋点和表现形式。作为一个音乐教育事件,给音乐教育带来了许多有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去年快要放寒假了吧,组长找到我说,你女儿的奖,还不领去。那是学校语文组主办的庆元旦学生作文竞赛,政教处、团委会协办。奖了一张奖状,学校里最常见的奖状,八开,纸质,带彩;一期杂志,《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OO5年12期,封面是张扬的“超级女声”,举办单位签了字,还加盖了学校的公章。  相似文献   

20.
当我左耳充斥着电视里《超级女声》节目中歌迷的尖叫,右耳忍受着《两只蝴蝶》的摧残,我不禁怀念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美好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