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6年的初夏,我离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坐船经上海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以后,就住下来休息。过了几天,赵世炎同志忽然来找我,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了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十几位蒙族同志要去学习,让我去送他们。他最后对我说:“你若是想留在那里学习,也可以。”我一听说到毛泽东同志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学习,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所以脱离黄埔军校,就是想搞群众运动。关于毛泽东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以前在广州时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里,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见过面,这次要到他主办的讲习所里去学习,哪能不愿  相似文献   

2.
智慧的美丽     
虹莲 《民族论坛》2004,(12):1-1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你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好的一个男人啊。"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  相似文献   

3.
关于这篇文章,我想一改以往的写作模式,不发表过多评论,只是呈现一个个真实生活的片段,让大家用自己的感悟去体会这个人物,我不会说他有多么伟大,因为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出生在贫寒的家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两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在他的语言里你听不到任何华丽的辞藻,甚至偶尔还会因为羞涩而无法把话说流畅,在他从小的概念里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要饿死。  相似文献   

4.
不可抗拒的诱惑朋友孙舞阳进了黔东南电视台不久,拿着一部DV便拍出了好几部有影响的纪录片。不久前,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他要去拍“短裙苗”,这是他准备多时的一个选题。他邀请我也一同拍摄“。短裙苗”,这是一个多有诱惑力的名称呀。我赶紧放下手头的文稿,爬上南下的列车,直奔了凯里。事前,孙舞阳专门去雷山县进行了采点。现如今,许多苗寨的姑娘、小伙儿都在外打工,拍摄对象并不容易落实。所幸的是,在雷公山深处的长批村,还有10多位姑娘固守着家园。这正是舞阳的经验所在,他的强项在于他是苗族,通苗话,识民风。和他在一起拍片,也省了我许多…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些质地极佳的库西峡檀香木,他拿着到处去卖,却没有遇到一个敢买的人。他看见一间空房子,便到那里面去睡觉。恰好有一个卖炭的人,也在他后面来到了那间空房子里,于是两个人聊起天来了。檀香木的主人说:“这个地方没有买东西的人。”第二天早晨,他们二人又分头去卖货。晚上,他们又在那间空房子聚到一起了。那个卖檀香木的人看见那个卖炭人卖出去了很多炭。心里便想到:“嗨,这下子我可找到一个好办法啦!”  相似文献   

6.
朝鲜像是一扇半启之门,门里门外的人只能透过门缝看见彼此,你无法和他们沟通,只能作为旁观者去关注,这也许就是世人看朝鲜和朝鲜看世界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相似文献   

8.
为父亲洗澡     
正父亲的身体向来很好,他也以此为荣。但是自从2002年查出肺部的癌症,尤其是动了开胸手术之后,年迈的他元气大伤,显得很虚弱。我和若华专程从美国赶回来陪伴他。看到他虚弱的样子,无比心痛。为了让父亲手术后尽快康复,03年元旦后不久,我们就陪他和母亲一同去深圳疗养。因为手术,父亲不宜搭乘飞机,只能乘坐火车。那时没有高铁,火车从北京到深圳坐了两天。  相似文献   

9.
最美的嫁衣     
那一年我去辽西山区搞社会调查,这是学校给我的任务。那是大山深处极贫困的一个小村子,几乎与世隔绝,我主要是调查那里的教育情况。正赶上村里学校的一个老师生病,我便代他上了一个月的课。学校只是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学生也只有十几个。村上让我吃派饭,就是挨家挨户地吃。我知道每一家都很穷,便跟村长说不必另做,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去的第一家姓张,他们家有个孩子在我代课的班上读书。他们家住的是一个座小小的石头房,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推门进屋,屋里的墙上棚上是用报纸新糊的,地面也是纤尘不染。炕上坐着一位老奶奶,我的学生张…  相似文献   

10.
本刊原副总编辑苏明达同志,是我刊唯一的一个一辈子未曾离开过这本杂志的工作人员。近四十年间,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挚爱,都投入到了之本刊物里;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注入进这本刊物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车7月,苏老离我们而去,我刊全体同仁陷入深深的怀念中——怀念一个把自己的一生与这本刊物相系的人!当然,我们的怀念也包含一种敬仰:我们将以苏明达同志为榜样,在新世纪里为办好这本刊物投入自己的挚爱和心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大瑶山漫记     
我对大瑶山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这不仅是因为大瑶山翡翠般的丛山峻岭和那秀丽的松杉绿竹给了我不可泯灭的印象,而更主要的是那里具有“老山性格”的瑶族人民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记得,在一个春雨微寒的夜晚,我来到了过山瑶赵诚进的家里,灶内正在炽燃的松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们浴着飘散的暖气,坐在火灶前攀谈起来。赵诚进是一个中年的农民,脸上虽已显出了几丝皱纹,但是古铜色的容颜,冲淡了他的衰老。他告诉我,解放前,他是一个过山瑶,是老山里最受压榨的山丁。那时,落后的“石牌制”还统治着老山,剥夺了过山瑶的一切生活权利。老山上的一只飞鸟,溪流里的一尾游鱼,密林中的一头走兽,甚至松柴、野果,赵诚进都不能触动。他只能担负着“种树还  相似文献   

12.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13.
刚刚开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侗乡代表李复贵坐在南下的列车上。他睡不着。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蓝图激荡着他的心怀。李复贵身患绝症,53岁。他把蹒跚在他身旁的死神放在一边,忘我地工作。把对生命的爱惜化进工作中去。 1978年秋。麻缨塘乡群众含着热泪送走了他们的党委副书记李复贵。他调任芷江镇党委书记,专抓工业。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锻铁声。李复贵望着几间破作坊,几件旧设备,心里发沉。人心松散,2000多返城知青又正等着安排。咋办?一个和泥坨坨打了20年交道的侗家人能在这个摊子上办工业? 湘西小镇的这一年冬天来得早些。11月就下了一场大雪。李复贵在雪地上心里一亮。有了——我就采  相似文献   

14.
对于苗族法师这样的人物 ,我小时候就曾接触过。因为我的外祖公就是一名祖传八代的苗族法师。外祖公住在离我家几里路远的另一个苗寨里 ,他是我祖母的父亲。小时候我见过他几次面 ,印象中他留有一撮白胡子 ,穿一件满襟长衫 ,坐在火坑边巴嗒着一根竹马鞭做的铜头烟杆 ,样子很慈祥地看我并摸了我的头 ,大人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外祖公。或许是年事已高或者别的原因 ,外祖公已经不出门给任何人做什么法事。外祖公去世的时候 ,我们全家都去了 ,他的灵堂设在我大舅公家 ,因担心我害怕 ,母亲不让我到灵堂去 ,直接把我送到满舅公家里 ,让亲戚们给看着。…  相似文献   

15.
白英 《民族论坛》2013,(12):52-54
儿时的梦境中常有妖鬼的图像,此番去山西文化之乡——寿阳看傩舞,让我找回了那梦中的惑影。傩舞,出现在文字中,老人的传说中……但如今却是要去见识它的全部精髓和奥秘,一种宗教的虔诚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傩舞那诡秘的脸谱,飘舞的旗幡,神圣的鼓号,是怎样的一幅图画?怎样的一个场景?怎样的一个难以揭开的谜?  相似文献   

16.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诗春节过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冒着漫天风雪,到南开大学去访问蒙古族化学家杨石先老校长。当我在化学系负责人、杨老的学生戴树桂教授的引导下,来到杨老的书房时,他正在会客室里接待一位外校的领导人。由于只隔着一层玻璃门,那边的谈话听得清清楚楚。他们似乎正在商谈接待外国科技界朋  相似文献   

17.
雪后初晴。应侗家大爷(侗语称补玛)杨老爹之邀,我随他一同到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三省坡”脚下去套竹鸡。早先听村里人说杨老爹是“三省坡”方圆数十里很有名气的逗鸟、驯鸟、斗鸟、套鸟能下,也听说杨老爹进山套鸟总是独来独往,套鸟绝技秘不示人。今人,有幸能与他同往,真令我受宠若惊。为防天气不测,临行前,杨老爹嘱咐我披上蓑衣,戴上竹笠,在脚上穿的雨靴上再套上特制的草鞋。而杨老爹早已“全副武装”,整装待发:只见他身挂竹篓、斜背猎枪、左手还提着用侗家常用的蓝印花家织布遮盖的鸟笼。看着他气宇昂轩、信心十足、喜…  相似文献   

18.
萨茹拉,和她的新朋友——鄂温克族的男孩子拉基米尔一起到神秘的原始大森林里去,到他家的宿营地去!他俩手拉着手,过沼泽地的苔草塔头,就象一对跳鼠似的。拉基米尔比他的猎枪高不了多少;他每蹦一回,猎枪的木柄便要碰撞他麂皮靴的后跟。一条河横贯在他们的去路上,那是敖鲁古雅河的支流。  相似文献   

19.
张力 《民族论坛》2006,(7):61-61
发现失火的时候,已经晚了。男人拉着女人冲向楼梯,却被大火扑回。火势迅速蔓延,整栋大楼像一块疯狂燃烧的炭,将每一寸空间烤成滚烫的烙铁。尽管他们关紧房门,火舌和浓烟还是一丝一丝地往门缝里挤。狭小的房间,逐渐变得炙热难耐。是午夜。某旅游小城的一个宾馆。男人和女人站在窗口呼救,拼命挥动手臂。他们看见消防队员架起云梯,慌乱而急切地向他们靠近。可是没有用,肆虐的大火让云梯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受伤的鸵鸟,在距大楼很远的地方彷徨徘徊,停滞不前。火势越来越猛。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开始燃烧。男人说,跳楼!他们住在9层。他们把床单和被罩…  相似文献   

20.
鲍大可与费正清、斯卡拉宾诺三人,曾在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中国学专家名录中被称为美国的 三大中国通”。很幸运,17年前,我差不多是同时与他们三人结识。1981年底我初访美国,就是应斯卡拉宾诺的邀请,去加州柏克来大学担任东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转过年来,我到哈佛大学访问,又去费正清家作客。费正清请我看他家二楼的一个房间,说“你的老师钱端升教授1947年到1948年在哈佛大学教书时,就住在我这间房子里。”后来,我到了华盛顿,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国际研究院会见了鲍大可。在此之前,他本来是布鲁金斯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