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教育研究范式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教育科学规律中所使用的一些方式、手段、技术、技巧。一般认为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两种究范式既对立又互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2.
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来存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研究范式之争。既肯定思辨研究的意义,又肯定注重经验(事实)的客观性、普遍定律和演绎说明的价值,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研究范式的融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包含的经验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性、独特的意义系统以及假设演绎和解释性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客观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要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就必须根据具体研究情境,有选择性地实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曾军 《人文杂志》2006,(2):99-103
在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化研究中有两个基本的范式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人文主义范式,一个是科学主义范式。当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时,都市文化的科学主义范式并未与之同步展开,对之作出积极回应的是来自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领域里的人文主义范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带和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日渐成形,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刺激了都市文化研究科学主义范式的兴起。但是,这两大范式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研究范式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解的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整体性,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然,解释学研究范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教育研究需要在借鉴解释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做出超越解释学研究范式局限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斌  王润文 《阴山学刊》2007,20(3):109-111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新知和改进教育实践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也要改变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方式,选择多元化评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存在着思辩、实证和解释研究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促进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干预性研究路径的局限性.为了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需要反思和转换研究范式,即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人文范式.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人文范式是以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关心关爱服务体系为目标取向;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发展需求为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思潮”作为现当代两大哲学思潮之一 ,它统摄了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等。这是一种高度强调“个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是现当代的重要教育思潮。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教育的视域 ,旨在通过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以“个人”为主的教育思想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概括并揭示其合理方面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新范式的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社会思潮的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全面化和深入化都对学科的新形态和新范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形态与范式转变依赖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转变以及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的革新。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范式要结合当前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的探索形成新的研究形态。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实际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出发,综合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形态与新范式,以期推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史学界对"范式"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在对"范式"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明确提出"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这两大理论范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斥与取代关系.每一种理论范式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不同范式的竞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范式。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空间范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空间范式”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的理论特性,旨在透过“空间”的维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空间范式”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旨趣,凝聚学科共识,培育知识信念,整合学术资源,建构更加专业的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种范式转换成另一种范式的过程 ,创新哲学其本质意义在于 :创新是超越常规和传统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卓有成效地解决新问题 ,开辟新境界 ,进入新过程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的集合体。创新哲学的基本范式包括 1 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争鸣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研究范式的出现,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学术界共同奋斗的结果。从研究路径的角度来看,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已经出现的研究范式分为问题研究范式、文本研究和解释范式、比较与对话范式。不同范式的存在和竞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动力。开展范式研究,是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行为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这就是文艺传播模式.古今中外,对文艺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对文艺活动内部规律的探讨上,很少触及文艺传播活动的研究,至于文艺传播模式研究更是寥若晨星.不过,文艺内部活动的研究或多或少不自觉地触及到文艺传播及其模式.笔者根据是从文艺内部规律还是从信息传递角度来研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将这些传统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活动分为两种范式,即四要素研究范式和以大众传播模式为蓝本的传统研究范式.在分析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文艺传播模式新的研究范式:网状模式研究范式,并对这种新范式进行建构和价值预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接着阐述了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指出这种教育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之处。最后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完整统一性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从两极走向整合的必然性、途径以及融合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其研究范式的讨论日益迫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应该秉持科学理论维度、发展实践维度、中国问题维度、研究者个性维度等几个基本维度,遵循以下内在逻辑:在开阔眼界中判明历史方位、在拓宽视域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凝练问题中设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选准研究方法、在提出新的分析单位中确定核心理念、在上述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西方现代哲学经历了这样一个解释循环科学主义20世纪初追求科学的惟一性开始,却在20世纪末走向了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探索,科学主义从推崇科学转向对科学的价值重估;而人本主义从海德格尔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则从技术的社会批判逐步转向对技术合理性的印证,从而在哲学层面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后现代组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通过不同的路径,在哲学的层面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汇.  相似文献   

18.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长期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启发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望取得“范式新解”,从本体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重构、实践视角切换以及多元学科融合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学科视域的转变;从认识论维度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与外部环境变迁,全面审视范式困境,有助于强化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底蕴与生成逻辑;从方法论维度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陷,以此为突破口精准治理系统缺陷,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优化。借鉴新教育学研究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谋求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商会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进 《兰州学刊》2006,(11):41-43
近年来,随着商会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范式也不断的被提出来。研究者不断跨越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惯性思维,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现代化等角度入手,来诠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商会的一些具体活动。从而引发了商会研究的新的一轮热潮,也推动着史学研究不断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处于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个体情绪焦虑、心理抑郁、人格冲突等问题频发。在数字化“座架”下,人类的情感不断被遮蔽。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近代以来的教育研究亦出现了物化的研究倾向,人的本真问题也逐渐被掩盖。由此,教育研究急需突破理性主义秉持下的研究藩篱,进入时代情感转向的命题。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使得教育研究的重心从人的外在化、间接化、器具化、技术化回到了人本自身。关注人的生命情感维度,进而形成面向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是其要旨所在。可以认为,情感转向正是教育研究应对当今社会技术纠缠的一种自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