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也论赵姨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应忽略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入手 ,阐述了赵姨娘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及其对塑造其他人物所起的作用 ,从而指出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 ,她的“每每生事” ,乃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反抗 ,她是《红楼梦》妾妇中一个多少有点反抗性格的女性。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赵姨娘可以说是最不讨人喜欢的,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从赵姨娘出场的几个主要情节,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予以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产生赵姨娘这种具有扭曲人性的人物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姨娘论     
赵姨娘本是一个可哀、可悯的人物,但在读者,甚至一些研究者的心目中,却有一副可憎、可恶的面目。这是值得思考的。赵姨娘——扭曲的性格赵姨娘在荣府的地位颇为特殊,凡属热闹的场合,她都是个向隅的人物,而在矛盾冲突中,总扮演尴尬的角色。据探春的考语:她是“糊涂不知福”,“每每生事”,至使王夫人“几次寒心”。探春的“明察”是否准确、恰当?赵姨娘有那些“福”不知呢?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妾形象,即贾政之妾赵姨娘,严监生之妾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妾形象、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侍妾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赵姨娘有儿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赵氏没有了儿子,她的命运却急转直下。赵姨娘和赵氏的命运可谓殊途同归。有儿子,并不能改善作为妾的地位,没有了儿子,作为妾的身份却牢不可破。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礼教左右人生,比较两个姓赵的姨娘的生命归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薛姨妈新论     
薛姨妈是《红楼梦》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 以往的评论往往忽视她特殊的身份处境而使该形象研究存在显而易见的偏差。本文认为薛姨妈是个全书并不多见的随和善良的贵族妇女, 同时又是个颇有头脑的薛府当家太太,明乎此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薛姨妈形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赵姨娘在《红楼梦》中的功能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清 《南都学坛》2005,25(2):41-43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老爷的小妾。她出场次数不多,性格并不复杂,可以称其为"扁平性格"。性格只有在功能中才能彰显其价值。赵姨娘在《红楼梦》中的功能指向有三:一是对《红楼梦》小说文本而言,赵姨娘是全书情节结构的关键性人物,具有引发故事的功能;二是对作家曹雪芹而言,赵姨娘所代表的顽劣小人和"金陵十二钗"所代表的"脂粉英雄",构成了曹雪芹对女性的全面认识,进而指向他对人性的辩证思考;三是对读者而言,可以说,赵姨娘是一个本体象征。即是贾府中绚烂至极的糜烂乖戾气息的绝妙象征。这种象征功能指向了对"钟鸣鼎食"的繁华世家走向式微命运的思考,并指向对封建末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人性之真善美,令人怦然心动,人多赞之。然《红楼梦》对人性恶之批判,一样侵骨噬魂。仅以叙述者可靠与否为视角察赵姨娘、王夫人、王熙凤等三人,即可发现叙述者振奋精神,调整态度,时而真诚,时而作伪,时而故作缄默,手段不同,却同样揭了这三位女子光鲜的表皮,暴露出她们骨子里的卑劣、刻毒与凶恶。  相似文献   

8.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7,27(4):50-52
《红楼梦》中关于宝、黛爱情矛盾纠葛的描写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绝唱。作品全面地、多视角地、多层次地描述两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其产生这些矛盾纠葛的深刻的、阶级的、社会的原因。它明写宝黛爱情矛盾纠葛,实写贾府内部贾母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之间尖锐、复杂而又微妙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赵姨娘的多次“抗争”进行分析,探究其性格变化的轨迹。赵的行为方式不符合父权制法则,在对话语权和生存地位的争夺中屡屡遭到失败,使其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逐步被扭曲了人格,最终从“美女”蜕变为“昏聩不堪”的疯女人。  相似文献   

10.
赵姨娘在贾府中的名分虽然算得上是"半个主子",且生有一儿一女,对贾府有延续香火之功,但她的实际地位却极其低下,甚至还没有丫头们有面子.文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赵姨娘"不得志"的原因,以期读者关注一下这个小人物"不成功且不成仁"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童年是美好的,缺乏母爱的童年是苦涩的.在与现代文明交替的乡土社会,依然存在着对自我生存状态和自我命运的无知.在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中,缺乏母爱的孩子旺旺的艰辛和寂苦,让我们体味到母爱的神圣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卓有成效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成功而辉煌的现代化现今也荆棘载途.但是,对日本现代化成因的探究远远没有结束.美国研究现代化的著名学者布莱克说"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1]日本现代化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革命",它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创造和毁灭并举的过程".被称为"缔造日本近代文明的杰出领袖"的福泽谕吉,他的启蒙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发端过程中发挥了孕育和营造资本主义诸因素、瓦解和毁灭封建思想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言情小说中寡母总是爱滥用母权,干涉和压制儿子的婚恋选择。寡母强权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原始社会母亲崇拜的情结,二是儒家孝文化赋予母亲的权力,最后是心理原因。总体而言,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寡母在当代言情小说中渐渐淡出,孝的绝对权威被消解是寡母淡出的重要原因,传统孝道思想的长者本位立场是强权寡母仍然存在的原因。寡母扮演的就是爱情磨难的制造者,是男女爱情中一极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楢山节考》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由日本有名的近代文学作家深泽七郎创作的,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备受推崇的短篇小说。笔者通过小说文本解读与分析,旨在探究阿玲的母亲像。首先对小说的环境做了分析,其次通过详解作品,考察了阿玲的人物形象,最后探究了其母亲像,得出了伟大而无私、慈祥而刚强的慈母形象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存在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双方面的影响。结合高职阶段英语的习得。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及语言习惯四个方面对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进行了分析。以期运用好这些迁移规律.使母语最大限度地促进英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不仅在与子辈的关系中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她还必须首先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对于年老的母亲来说,无论夫亡去时自己年龄多大,都必须坚守贞节,不得再嫁,这是元杂剧中母亲的内涵必须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加以确定的一个重要表现.因夫亡而取得家长地位的母亲,除了在肉体和思想上都必须忠于亡夫,维护死者的利益外,还必须代其夫履行家长对整个男权文化的义务--齐家,以便实现儒家"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被称作“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秦朝因为法令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二世而亡。但是,秦律作为我国第一部统一的封建成文法典,其功绩还是不容抹煞的。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和谐社会因素,往往被人所忽略。经过整理发现,秦律中的一些有关生产、环保、责任年龄、民族关系的条文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金色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the Golden)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从毛姆太太(Mrs. Maugham)的生活经历入手,揭示父权制对女性的禁闭,并通过对毛姆太太“恶母”形象的进一步分析,颠覆和解构父权制的“母亲神话”。通过对克拉拉(Clara Maugham)成长过程的研究, 探讨新一代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艺术是中国式思维的外在信息化,它满足着这个民族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而艺术法则和内容的传承以教育信息的形式存在。中国的封建政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异化教育信息的手段规诫艺术,艺术信息再作用于人的心理,形成顺应封建政治的价值信念、情感态度,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曾经顽韧地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构建先进的社会文化,建立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以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