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2.
导仿点拨心理描写指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表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描写心理活动时,应借助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或外部景物的描写,间接地烘托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必须紧扣人物形象的塑造,服从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的需要,不能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般说,最好的时机是:1、当人物内心矛盾,思想斗争激烈,犹豫不决时;2当人物心情十分激动时;3当人物在怀念往事、憧憬未来时。要注意,当情节发展到非常紧张时,则不宜插入心理活动描写,因为那样会…  相似文献   

3.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让人物内心独白或产生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并进而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名著《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密切相关的。这成就,正是曹雪芹对我国古代文学心理描写的传统经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一心理描写,就是艺术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定要把人物外部动作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古代文论、画论  相似文献   

5.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心理描写手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矛盾心理描写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诗人笔下,人物的矛盾心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诗歌中人物矛盾心理是现实中人的矛盾心理的体现和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人的多种情绪的复合,各种情绪在人心理活动过程的动态结构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矛盾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也是诗歌艺术中矛盾心理描写的客观依据。这种描写手法具有很高的真实感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8.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芦力军 《南都学坛》2007,27(6):73-75
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以抒情方式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活动见长,善于将人的心理活动与自然巧妙结合起来。施笃姆是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茵梦湖》虽然回避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人物心理刻划和景色描写的和谐在艺术上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谈写作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节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肖像或事物和景物某一细小环节所作的细致、具体、真实、生动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而且对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境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细节描写。手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部分,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作家往往通过对人物手以及手势的描写,简练地点出人物的特点,传出人物的精神,甚至把它作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真正达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效果。通过手势描写人…  相似文献   

11.
在较早一部成功作品<远离尘嚣>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不仅从人物的外部冲突入手,而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挖掘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他成功展示了小说中博尔伍德在自我压抑后,心理走向失衡,直至最终分裂的发展过程,并且尝试地运用了描写梦幻的心理描写方法,显示他对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状态非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意义研究方法,对小说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片段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显性心理过程和隐性心理过程的使用使人物心理活动对象化,物质过程的使用使景物描写和社会现实心灵化,并得出结论这种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在表现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理念和强化小说象征意义方面有突出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湘西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贵生》,是用平静的口吻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缓缓道出湘西男子贵生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描写方法有:利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或借用别人的话语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捕捉小说人物内心细腻的复杂多变心理展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以行动披露心理,尤其是用反常的行动来揭露微妙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扬州评话等说书艺术在心理描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定场合下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互相关联冲突形成"心理场",人物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物的言行紧密关联,并与自己的语言动作紧密配合,富于即时性和特殊动态,形成对人物的生动立体刻画,展现出一种"不动之动"、"无声之声"的生活况味和艺术韵味。我们因而更了解各种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这种"心理场"艺术使人们对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产生崭新艺术感受。评话艺人这种生动活泼的"心理场"艺术,与相对静止且冗长的心理描写构成鲜明对比,在中西文艺对比的层面上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论述.分三部分。首先.论述托氏的心理描写艺术.着重指出托氏的“心灵辩证法”正是性格的辩证法.通过对人物复杂矛盾运动的心理过程和深层心理结构的描写分析,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的辩证运动过程和性格结构丰富变化的层次。其次.指出托氏肖像描写的特点在于通过包含心理内容的人物肖像描写.着重表现的是人物的灵魂和精神气质,以及托氏在动态地描写人物肖像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动态的内容。最后,论述托氏在小说中采取的多视角的叙述角度对子增强被描写人物的立体感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 ,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 ,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 ;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8.
《史记》描写人物,注意反映人物内心的喜怒爱憎和行动的思想依据,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思想矛盾斗争的历程。它能把人物心理描写自然融入叙事之中,善用细微的动作和精美的语言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也能以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倾诉其心灵情感,从而真实深刻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写项羽迷信武力、李斯内心独白和韩信不忍叛汉等,都写得细致生动、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19.
写人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的描写。这种写法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明人物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多在描写人物内心矛盾、思想斗争时运用。心理描写要符合实际情况,尽量写得实在,不要唱高调。要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不能盲目地进行心理描写。支几招练兵场①.直接吐露法这种方法指文章中的人物把自己的内心活动直接地讲出来。多用于第一人称的文章。例1上机,就是坐在电子计算机跟前进行操作。开始,我以为上机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在宽敞的机房里按动工作台上的…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艺评论家一致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最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直接称他为“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家”。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也曾指出:“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规模、复杂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托尔斯泰的艺术技巧是世界各同的作家都愿意学习的”。茅公这里所指出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就是托翁高超的艺术技巧中最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