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角度通过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典型形象及其反抗的悲剧性格的发展 ,揭示出仲卿和兰芝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幸福 ,是美的表现 ,因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相反 ,焦母、刘兄棒打鸳鸯 ,扼杀了仲卿和兰芝的幸福 ,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 ,是丑的象征。文章通过兰芝这个闪耀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理想的光芒的女性形象 ,揭示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同时阐述了作者把典型人物放在一定的斗争环境中加以描写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独特的精神面貌等。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一座高峰。它通过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叙述 ,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灭绝人性的残酷和荒谬。它带给人们的震撼不亚于《荷马史诗》所表现的战场撕杀 ,千百年来激荡着关注妇女命运的所有人的心灵。诗中的主人公兰芝是位美丽聪慧而又勤劳的妇女 ,与丈夫相亲相爱 ,感情甚笃。不料小夫妻的恩爱竟招来婆母的不满 ,强令仲卿与之离异。仲卿和兰芝依依惜别 ,相约不日重聚。然而兰芝回到家中又置身于兄长的摆布之下 ,硬逼其改嫁。兰芝无法与不能自主的命运抗争 ,为了表达对仲卿爱情的忠…  相似文献   

3.
古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对仲卿别母之后,自缢之前,有“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的描写。意思是说仲卿转脸向户里看看,一股愁绪象煎熬般涌上心头。诗中的“户里”作何解释,余冠英同志编注的《乐府诗选》认为是“顾念阿母”。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认为是“此时又转头去看户里的  相似文献   

4.
也论赵姨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应忽略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入手 ,阐述了赵姨娘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及其对塑造其他人物所起的作用 ,从而指出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 ,她的“每每生事” ,乃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反抗 ,她是《红楼梦》妾妇中一个多少有点反抗性格的女性。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农民的皇权主义?皇权主义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这是当前史学界讨论农民战争皇权主义的一个中心议题。一切分歧意见,几乎都同对皇权主义的理解有关。皇权主义一词是斯大林在《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一文中,评论俄国农民战争领袖拉辛和普加乔夫时提出来的。据此,有的同志认为:皇权主义就是反对地主,拥护“好皇帝”;也有的同志认为:皇权主义就是“帝王思想”。的确,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要打出“好皇帝”的旗号。有的拥护现存的“好皇帝”;有的愿意别人当“好皇帝”,自己来拥护;有的希望自己当“好皇帝”,要别人来  相似文献   

6.
论金子     
《原野》中的金子,历来是人们关注的形象。近几年,这方面的评论更是日见热烈,但由于这一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评论者尚未把握住这个文学形象的内核。比如,有的人认为“金子是一个贫农的女儿”,“时代叛逆的形象”;有的人却认为金子“绝非民国初年普通农家妇女的形象”,只不过是个靠“大肆调情”、“卖弄色相”、“用性引诱的方法来制服仇虎”的放荡女人;有的人甚至对金子形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她的性格是“非现  相似文献   

7.
一贾宝玉为什么会成为叛逆者?他的叛逆性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性格形成的契机的内驱力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红学家们作过许多研究,最为集中系统富有代表性的恐怕要算蒋和森的《贾宝玉论》。此文围绕“贾宝玉叛逆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从五个方面做了回答;一是贾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没落腐朽,“互相仇恨、互相猜忌、欺诈、倾轧、争夺”的时代,贾宝玉的性格是“复杂的历史折光”,“激荡着那一  相似文献   

8.
宋江,何许人也?自《水浒》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他是“造反英雄”.有说他是“投降派”,也有说他是“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的,等等。我认为,从宋江的性格、行为、经历、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宋江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侠。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下什么是侠,以及侠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侠?《辞海》:侠,旧称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辞源》:侠客,指急人之难,出言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唐人及后来武侠小说专以指武艺高强,敢于打抱不平之武士。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文艺“写本质”的问题,我感到,笼统反对文艺反映生活本质的主张,固然有待讨论,但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文章,当探讨到文艺如何反映本质,怎样才算写出本质时,好象又有用一种抽象的规定,使真实性问题“凝团”起来的味道。臀如:郭一鸣同志在《“多本质”也就是“非本质”》(《十月》1982年一月号)一文中,不同意文艺可以反映“多种社会本质”的说法,认为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本质,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本质。文章写道:“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动物的时候,难道我们能找出第二个、第三个人的本质来吗?”文章作者也承认,人有男女老幼、国度民族、阶级阶层、风俗习惯、社会经历、性格志趣、生活方式等的区别,但是,所有这些差别,统统只是人的木质的各种特性或表现形式,本身没有任何本质内容可言。因而,文艺要表现的人的本质,就只剩下“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刘妍  胡珊珊 《新天地》2011,(8):10-10
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分析把握这一艺术形象,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有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敢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为虚伪丑恶的灵魂,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对同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是因为于连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孔雀东南飞》中的三个问题。第一,在“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自”应作副词“本来”讲。第二, 从兰芝、刘母、刘兄等的言行可证明刘母是刘家最有权威者。第三,兰芝殉情地点应是太守家。  相似文献   

13.
虎妞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关于虎妞这个形象,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许多不同评价。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同书中人物祥子、小福子、小福子的母亲、小马、小马的祖父一样,“代表了被吃者的一面”;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始终是一个剥削者的形象”,“老舍始终是把她作为祥子的及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来写的”。作者对她“不仅没有同情”,而且“是在捉弄、揶揄这个剥削阶级的‘不幸儿’”。这两种意见显然都是偏颇的。我们认为,虎妞是一个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于《水浒》的评论,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存在着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投降是农民起义的必然结局,并把这种论点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必须彻底澄清。(一) “农民起义必然投降”论认为,妥协是农民的局限性,并说“动摇,反抗,再动摇,再反抗,……又动摇,以至于妥协投降”是农民起义的逻辑,把《水浒》所描写的宋江受招安,说成是农民起义具有妥协性的必然结局,是什么“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谁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就认为“是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农民起义军的成败。”到底什么是农民的局限性?什么是农民革命的逻辑?决不可听凭唯心主义者信口开河,而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加以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地在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规划过程中,一般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点放在哪里?发展的规划应当怎样确定?就我们娄底地区来讲,就有许多不同意见。有的要把娄底建成湖南的“鲁尔区”,并且主张把这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见《湖南经济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有的却认为娄底要建成“鲁尔”那样的重工业区,成为  相似文献   

16.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阐释了鲁迅在西部学术专著中关于《水浒》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在第二部分,讨论了他涉及《水浒》的其他文字.那末,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两者在观点上是否完全一致呢?倘有矛盾,如何解释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水浒》研究者和评论者给予明确的回答.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同志的文章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说清讲透.所以我说,鲁迅研评《水浒》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完全恢复,这是一个重要根据.下面我们就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两部分文字作一对照,便可看出,观点一致者多,矛盾者少.比如《变迁》说,“《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史略》认为,《水浒》有背于“忠义”,其他文字中,亦有说  相似文献   

18.
曹操的名篇《短歌行》向为人们赞赏,历来为人传诵.但有的文学史家却认为它流露了曹操的感伤情调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曹操对人生所持的态度是“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例如,有说“它集中地表现了曹操性格的矛盾”说曹操“心常叹怨,戚戚多悲”.而所举之例正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说这首诗“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追慕,这就是《楚辞》里解不开的矛盾.”甚至更有把《短歌行》作为曹操表现“人生无常的苦闷”的典型,并说:“人生无常富贵如梦的色调,总是浸透着全篇的字句.”  相似文献   

19.
<正>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过去是一读而过。在讲授它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疑窦:一是司马迁死于什么时侯?怎么死的?二是原本是不是一个誊清稿?三是他所说的“名山”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司马迁之死,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说:“史公之卒、绝不可考。”因之,自清末至今的所有学者,一谈及他的生平,都说“卒年不详”。过去,人们妄加猜揣,有的说,可能遇暴疾而死;有的说可能象杜甫一样,死于出游途中;有的说,可能是没有面目见人,隐居起来了。我认为,他可能是被汉武帝暗害而死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先验认识论的“图式说”。对于这个“图式说”,历来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康德的图式与“先验演绎”是相矛盾的,责其先验唯心主义不彻底;有的则认为图式说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是画蛇添足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却把它看成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康德的图式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