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人们谈起经济增长时,总是希望最佳的增长。但事实上,在经济系统中绝对的最优是不存在的,因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要受到许多内外条件的约束,例如资源约束、产业结构约束、瓶颈产业约束等等。而这些约束对于经济运行过程可能更为重要。因此,经济增长不可能是最优的,而应是适度的。熊映梧教授提出“适度经济增长理论”其原因就在于此。 适度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给出了一个评价经济增长过程优劣的新标准;在实践上,它为决策者们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决策手段。 然而,熊映格教授的“适度经济增…  相似文献   

2.
张红  张毅  毕宝德 《创新》2015,(4):93-97
在农村土地股份制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探讨并重新赋予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与法律地位,推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约束,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改造为企业法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时期,应区分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农工商经营方式,分类分阶段赋予其法律地位;同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盛行所谓“教育投资论”,对日本经济和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这一理论在日本经济与教育中的作用,将是有意义的。 一 “教育投资论”一词,是1961年前后在日本开始使用的。它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和取得“将来收入的投资”,也就是把人看作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孔凡静 《日本学刊》2003,(1):139-152
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应该定位为“追赶型现代化” ,而不是“赶超型现代化”。“赶”与“超”是先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在西方各国中最强有力的 ,但还不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而是政府强有力干预下的民间投资主导型经济。“贸易立国”长期作为日本基本国策 ,其初衷确与日本是“资源小国”有密切联系 ,但就总体而言 ,“贸易立国”主要不是为了换取外国资源 ,而是为了换取昂贵的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贸易立国”的实质是“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立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践多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策略能否与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携手共进”?文章基于经济增长核算理论计算了高质量发展指标,利用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系统分析此问题。研究表明,过高的经济目标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结论通过了内生性偏误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央发展理念的转变促进了高质量发展;经济目标过度偏离资源禀赋、以硬约束表述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过高的地区,强化了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高质量发展的阻碍效应。机制检验发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以倒逼资源配置拉高经济增速至目标的方式阻碍了高质量发展。上述结论为新时代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策略,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汇率是一国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也是连接国内与国外重要的经济变量。本文通过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日本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本币汇率波动对经济效率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间接标价法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与日本经济效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在汇率影响经济效率的背后,出口、市场需求、融资约束和产业政策发挥明显的影响机制。日元升值不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日元升值使得行业经济效率下降才是导致日本经济“迷失”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日本农村妇女的地位在法律层面、现实层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尤其是对经济地位起支撑作用的土地权益的进步最为迟缓.仅有的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表明,拥有土地权益的农村妇女只占极少数.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存在以继承、赠与等方式获得土地的农村妇女,仅限于少数人,且拥有的土地面积小,赋予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并没有形成普遍趋势.在土地私有制下,农村妇女个人土地权益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1998年住宅实行商品化后,房价上升迅速,房价上升是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经济总量所致。货币超发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增长模式高度相关,以出口和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带动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制度选择上引致货币被动和主动的超发。政府投资的资金依赖于城镇土地出让金,在城镇土地出让数量受到限制的约束下,土地出让金被不断地推高,带动房价上涨超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岩 《创新》2009,3(12):30-33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期,非农用地的需求不可避免将进一步增长。不仅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保证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有关,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在耕地转移的过程中反映出来。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土地行政管理如不能统筹各种关系,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一切症结也正在于此。这里主要谈一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统筹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各种资源之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占有和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就成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社会制度.既然土地是自然之物,那么,个人和群体对它的占有和使用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一种权利以及应该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权利呢?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应该属于全人类,个人和群体不应享有对土地的绝对意义上的所有权,土地资源的特点也使得人们不可能开发和享有土地的所有资源.因此,对于土地,在总体上应实行公有私用原则.历史上的土地往往实行多级所有制,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每一级所有的方式和内容都是有区别的.合理的土地制度应是公有前提下的适当私有.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是总体上的国家和集体所有,企事业单位、家庭负责经营,这一状况基本符合土地的性质,即公有私用或多级所有的原理,因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果断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