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屈原     
《楚辞》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毛主席在接见日本田中首相时,曾赠以《楚辞集注》一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楚辞》,批判地继承这一份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颗出现的明星。研究《楚辞》,主要的也就是研究屈原。 研究屈原,最重要也最困难的课题,是在于确定屈原思想的阶级实质,探讨屈原思想同先秦各哲学派别之间的关系,对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作出科学的说明,以及阐明屈原同当时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不仅是屈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整个古典…  相似文献   

2.
陆侃如先生是20世纪较早用新的学术眼光和方法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者之一,也是20世纪屈原和楚辞研究的大家之一。但由于他对屈原特别是宋玉的一些作品的真实性有过否定意见,因此当前的楚辞研究界对其多持批评态度。而对其从事楚辞研究的过程、成就,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以及疑古过甚的原因等,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兹就上述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研究"楚辞",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一般传统学者讥讽的"可怪之论",如"屈原死在怀王入秦以前","屈原是‘文学弄臣’","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然而,正是"楚辞"研究,最能彰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4.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注疏屈原作品来寻找精神慰藉,寄托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屈诂》是其后期楚辞研究之结晶,该书耗费钱氏多年心血,凝聚着其浓重的遗民情结,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楚辞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学者,虽不以《楚辞》研究著称于世,在他1400万字的著述中,《楚辞》研究成果所占比重也不大;然而,在整个《楚辞》学史上,梁氏的研究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研究《楚辞》的著作主要有《屈原研究》①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②二种。《屈原研究》是作者1922年为东南大学文哲会讲学的讲稿,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屈原的身世、思想、人格及文学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4月8日至12日,屈原及楚辞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湖北秭归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宜昌市屈原文化研究院、秭归县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屈原研究会、湖南理工学院协办。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地的240余位楚辞学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10余篇,内容涉及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楚辞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现存典籍来看,最早评论楚辞是汉代。刘安奉诏作《离骚传》发其嚆矢,司马迁撰《屈原列传》、刘向编纂楚辞专集奠定基础,王逸著《楚辞章句》集其大成,形成了楚辞研究史上第一个高潮,开楚辞学之先河,掀开了楚辞学史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今天能够见到的较早《楚辞》传本有东汉王选的《楚辞章句》。王书包含在(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内。后人研究《楚辞》,无不以王选传本为圭臬。王选书共十七卷。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前十卷为先秦楚人(主要是屈原)作品;自《惜誓》而下的后七卷为汉人(主要是西汉)仿作,或悼念屈原,或以“促言体”写出设想的屈原的自怨自伤。研究者多半全神贯注于前十卷,对后七卷大都漠然视之。其实,后七卷往往蕴含着研究屈原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别是对屈原身世的探索。《楚辞章句》卷十三《七谏》系西汉武帝时人东方朔的作品。东方朔和…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九歌》作者和时代的现代史研究张树国关于《九歌》的作者问题,是在近现代伴随着人们对楚辞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来的。在千余年的楚辞流传史中,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关于“楚辞作者是屈原”这一信念从未动摇过。至胡适《读楚辞》文出,对屈原有无这一问题的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即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欧美楚辞研究主要涉及屈原其人考辨、《楚辞》的文本解析、《楚辞》的文化探源等方面。与国内楚辞研究视角相异,欧美楚辞研究多结合西方新理论、注重多学科融合,创获颇丰。梳理欧美当代楚辞研究可为国内学界楚辞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与思路借鉴,对推动楚辞文化走向世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一、绪论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古代楚国人。他是中国《楚辞》的尊定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的《楚辞》文学不仅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日本和越南,尤其是对朝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屈原《楚辞》对朝鲜诗歌文学,尤其对郑澈歌辞创作的影响,同时考察朝鲜接受屈原影响的几个特点,这将对中朝文学比较研究具有一定意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启蒙者,也是开启近现代楚辞研究新风气的第一人。其《屈原研究》首开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文艺观点从纯文学和文学发展史角度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风气,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创的见解,较之汉代以来传统的研究方法,颇多创意和突破。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楚辞》讲解《楚辞》有关问题及其读法,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且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颇有创见。在其他著作中,梁氏还对屈原的思想学派进行了专门论述。梁氏的以上著述,均给当时和后世研究者以很大启示和影响,在屈学和楚辞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楚辞释文》不是古本《楚辞》的本来面貌。刘向《楚辞》十六卷按照以传释经的体例编篡,屈原的作品为经,祖述屈原的作品为传。从刘向《楚辞》的篇次和编篡体例,可以知道《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屈原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15.
在楚辞学史的学术背景下,对清代《楚辞》文本传播大致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从文人接受的角度,以五家《楚辞》文本为重点考察对象,具体分析清代文人在屈原人格精神、楚辞音义主旨及楚辞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接受情况,从而体现出清代文人在楚辞接受史上的突出贡献,总结出清代文人楚辞接受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三方面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李贺对《楚辞》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对<楚辞>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与偏好,他与屈原相似的遭遇、相似的现实语境,使他在情感上容易与屈原产生共鸣,这是他对<楚辞>接受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还与韩孟诗派对<楚辞>的继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18.
对宋玉及其作品的再评价易小松奇思幻想、惊鸿绝采的楚辞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创作楚辞的伟大诗人屈原历来为人们所倾慕、崇敬。多少年来,楚辞学,或日届学,即以屈原及其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成了庞大而深远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表现为论文数量多,新...  相似文献   

19.
一、屈原故乡的记载《屈原列传》没有记载屈原的籍贯。屈原故乡在哪里?两部主要辞典,几部流行较广的中国文学史,大都没有明确交代。看来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水经注》根据《宣都记》明确记载,秭归,是屈原的乡里。楚辞学界一般都承认,今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多。也就是说,屈原是楚国秭归人。  相似文献   

20.
屈原作品考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第一位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其楚辞作品当时没有编辑成册,只是到了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但刘向所编《楚辞》早已散佚,那么究竟屈原的作品有多少亦不可得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但未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一卷,合为十七卷,为之作注,改名《楚辞章句》。其篇目为:一、《离骚》,二、《九歌》,三、《天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