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 ,曾对当时乃至后世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文章结合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演进的历史 ,就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信仰崇拜作了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2.
读了《世界上古史纲》编写小组写的《原始社会史和奴隶社会史若干问题》一文(载《吉林师大学报》1977年第5、6期合刊)受到很大启发,学到不少东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现将有关原始社会史分期问题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请大家指出。 解放后,对原始社会史一般分为原始群与氏族公社两大段,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氏族公社时代原始宗教的产生在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世界观的观点体系。但是,从起源来看,宗教比无神论古老。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代,那时无神论产生的条件尚未成熟。到了早期阶级社会,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人们的阶级意识和最初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无神论思想才萌芽滋长起来。这种情况,有其客观的物质生活的根源,决定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有普遍性,中国历史也不例外。因此,要了解无神论的萌芽,不能不追溯宗教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正>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一九八二年数).她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都经历了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又经历了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向以地域关系所组成的农村公社过渡的阶段.一九五八年至现在,我们在湖南、贵州和广西、湖北四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调查时,发现侗族地区还保留许多原始社会的遗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原始社会的非公有关系丁洪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并以母系氏族公社的公有制为其典型形式,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然而,对与其同时存在的一系列非公有现象,却缺乏足够的研究。事实上,它不仅始终存在,而且是原始社会的一个基本方面。它主要包括集体组织之间的非血亲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涉及到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内容,一直是民族学和历史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探索这个课题的难度颇大,它既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史料缺乏的特殊原因。百余年来,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并希冀为大家所接受。然而,没有一种分期意见享此殊荣,所以迄今仍是众说纷纭、各持一端的状况。得以庆幸的是,与原始社会史有关的各学科,已逐渐采用比较一致的分期法,如考古学界使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铜石)并用时代和金属(青铜、铁器)时代,民族学界使用原始群和氏族公社(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或蒙昧时代(低、中、高级阶段)和野  相似文献   

7.
原始社会精神生产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初级形式,其有着与文明时代精神生产不同的特点,即与人们的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并泛化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类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危机来看,原始社会精神生产的内核应该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大约距今 3 0 0 - 40 0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而人又是从古猿的进化系统中分化出来的。作为真正的人的主要特征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 ,这是从猿到人的分水岭。人类历史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阶段 ,又称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从生产工具的发展来看 ,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旧石器时代 ,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 ,最后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换。在社会组织形式方面 ,原始人经历了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公社 (前期母系氏族公社 ,后期父系氏族公社 )的演变过程。原始人从采集植物果实和猎…  相似文献   

9.
试论原始宗教与原始民主蔡俊生新石器时代农、牧业生产发生后,原始社会的上层建筑——原始宗教与原始民主也就相继形成了。我们知道,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经验的技术形式占领了整个物质生产领域,人们的生产行为已经变为由经验知识支配的现实行为,因而人作为“生产的要...  相似文献   

10.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典型的资料,《西安半坡》发掘报告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合著,文物出版社,1963)的出版,标志着新中国原始社会考古工作的鉅大发展。报告书对于此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作了全面的研究,所介绍的资料翔实而丰富,更便于继续进行广泛的探讨。这里想就有关原始宗教崇拜的某些方面,结合古代文献作点补充,以期互相说明:因为其中保存了一些原始习俗的残余,有些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色彩,其由来久远,应从考古发现中追寻其起源;反之,地  相似文献   

11.
何谓民主意识?民主意识就是指公民的民主习惯和民主自觉性,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欲望和对主人翁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对民主的理性认识和正确把握。这是指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以后民主意识的含义,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也没有国家政权。“古代自然长成的民主制”即原始民主不是一种国家形态的民主,它只是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方式,因此,原始民主意识便是原始人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一种愿望、习惯和自觉性,是一种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自发的倾向和信念,具有极为朴素、直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生产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的家庭是唯一的生产单位,是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的单位,是唯一的经济单位和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历史就是家庭发展的历史。在阶级社会,家庭不是唯一的和主要的生产单位、经济单位和生产关系,它对阶级社会的生产和历史发展,不起主要的和突出的决定作用,但是它并没有失去一定的决定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包括个体家庭经济成分,当今的中国家庭一般来说,是社会的主要的生产单位之一、经济单位之一和生产关系之一,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着突出的、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始绘画和雕塑作为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先民的艺术作品,主要是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待的,因为原始社会的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形成关于艺术的概念。绘画和雕塑是原始先民巫术活动、情感体验的组成部分,带有与现今绘画和雕塑不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纯粹性、崇高性、直观性和意象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就笔者拜读到的有关文章中,对杨贤江的教育本质论有着种种不同表述。如“回返原始”说、“变质不妥”说、“时代局限”说、“劳动力的再生部门”说和“两种范畴”说等,这里有必要予以商榷。 一、“回返原始”说与历史的必然性 有人认为:“李浩吾于其所编《新教育大纲》里,曾强调原始社会的教育合理化”。他“没有说出教育为什么要‘变质’,……却给予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理想化的幻象,和对阶级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抹杀”;“隐然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的状态。”(高时良:《我对于教育的辩证发展的了解》;《中华教育界》,1950.7)杨贤江(李浩吾为其笔名)真的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吗?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文学史称之为草原文化圈,畜牧业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毡毯作为维吾尔民族的一种基本生活用品,是其经济生活直接派生的产物,它出现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从新疆毡毯的起源、图案纹样艺术、实用功能、贸易往来等几方面的探析中可看出维吾尔民族绿洲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浓厚的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16.
图腾与艺术     
宗教和艺术同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随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条件的发展而进化的。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人们的思维能力处于稚童时期,对自然界某种现象以及人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同时  相似文献   

17.
花山崖壁画的绘画造型构图、色彩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来自原始宗教、原始巫术构成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原始社会、原始文化的构成因素,从而以原始艺术的符号化形式承载壮族先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表达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目的性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呈现出他们的生存、存在、生活状态及其发展历史,具有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货币和货币交换,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既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商品交换,在最初并没有使用货币,而是直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信息传播形式之一的广告,它的起源问题,只能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起源中去探寻.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传播活动原来是混沌一体的,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广告才逐渐地分化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具个性的信息传播形式.语言的产生不仅有效地完善了信息传播的手段,而且凭借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也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当原始人群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某事公告于众"时,最初始意义上的"广告",就在混沌一体的原始传播活动中萌生了.广告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以及技术媒介的进步而一道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