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法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法之正义价值亦从属于“礼”的规范。该从属性主要表现在以儒家的道德诉求为立法依据,以儒家典籍及其主导原则为断狱依据。其成因主要在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族群本位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
为了挽救日渐衰败的正义观念和城邦,柏拉图在形而上构建出了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理想国中的正义是以正义理念为蓝本的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其核心是等级统治下的和谐有序。在这种正义观指导下建立的城邦能很好地维护"集体利益,"但其中的阶级特权与哲学王的统治为施行极权主义政治统治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精髓。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更加重视和投入到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纵观这些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和谐”及其相关范畴的内涵进行追溯和剖析;第二,对不同学科、学派、学者的“和谐”思想进行比对和综合;第三,对传统和谐文化进行反思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易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
"孽"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特定的内涵,语义上主要有名词、动词和比喻义,核心含义是"坏事、罪恶".它与宗教、伦理关系有紧密的联系,与中国儒家文化结合起来,生成了"气'、报和宽恕的文化.这三种文化中内含着正义的观念和想象,它与国家法律正义是不同的,主要依照朴素的、原始的衡平,并基于一种该当的谴责而自发形成的正义.它属于中国文化生态下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5.
李爱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空间正义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西方聚焦于社会生活批判,国内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思想。在中国仍是“两半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空间权属争夺战、特色道路探寻、美好空间建设,实现中国式空间正义的三次飞跃。中国式空间正义的三次飞跃,既有世界各民族追求空间正义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自我革命为内生动力。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和全世界而言,中国式空间正义的三次飞跃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庆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2):89-94
从传统文化塑造的国格与人格、中庸的思维方法论、重然诺守诚信及主和的人际关系论、积极入世和求实精神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当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其中的某些学说可以成为以德治国、医治现代文明所引发疾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的和谐概念不是对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结合传统图案的基本造型、构图形式、装饰与实物、内容与形式等,运用和谐理念以及其它思辨工具来梳理、分析,进一步探究和谐在传统艺术领域中的基本特征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翔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489-495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正义吁求。发展与正义的关系远非可以用同质化的“收入”来简单地加以识别。正义既是发展的价值诉求,也是评判发展正义与否的标尺,发展既是正义的具体表征,也是正义实现的外在保障,两者耦合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人类利益和价值的共同关注。对发展和正义之追求受人性本然之驱使,现实的人既是发展和正义的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发展要稳妥地推进正义,正义要实现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跳出固有思维,以自由看待发展,这不仅在于自由之于发展有着工具性的意义,更在于自由本身的建构性价值,它内含于发展之中,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人类实质自由的扩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伦理学中有着丰富的正义理论资源。从古希腊至近代 ,正义被人们分别界定为各尽其职、得所当得、保全生命、自由、功利、博爱、守法等七种含义。在马克思主义视野里 ,正义不是绝对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理念是经济正义、目标正义、制度正义、道德正义的辩证统一 ,其主要内容是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自由、平等和仁爱 相似文献
11.
王雅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3-86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修身”、“和”等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思路,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无裨益。然而,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观念上的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使得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正价值难以得到实现。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入手,分析传统法律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传统法律文化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传统法律文化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覃好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5):62-66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3.
董金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78-82
中国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久远、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学角度出发,按照其萌芽-形成-确立-繁盛-转型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洞悉其基本特征1.大陆型的农业社会文化,2.注重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3.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58-63
无论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和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必然联系,汉字简化的影响更多地存在于文化主体身上,笔画的减少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字使用主体的识字能力、写字速度和文字感受能力。汉字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存在精英和大众的区别,通过字形直接还原文化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诉求。对汉字进行变革、简化和整理是主体作为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部分精英主体的本性要求。传统文化能否直接通过汉字顺利传承,关键在于主体的语言文字知识素养,和文字形体自身没有必要的关联。繁体字最终极的文化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字使用者的文字感受能力,但和古文字相比,这种功用又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爱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125-131
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广告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广告人在创作策划广告时,还是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中,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广告手法的日新月异,当代社会出现了许多有伦理争议的广告现象,而且许多已经超出了法律的管辖范畴,其中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着眼于传统文化对广告伦理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遵循与突破、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的广告误区与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的失真与夸大,比较广告中的伦理,倡导性广告的伦理,针对儿童与妇女的广告伦理,媒介外溢引起的广告伦理界定等。由于伦理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和多重标准,文章认为要根据时代的变迁来适度地认识广告伦理问题,以提高华人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得莲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114-117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汉字古朴、绰约的风姿所折射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淑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55-59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9.
试论汉语文教育民族性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立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109-114
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汉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发展、个体成长、汉语文学科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凸现语文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程宗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28-33
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 ,法律家和法学思考者们都应正视现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只表现在法律与政治关系的模式和因变法而引起的制度文明模式的变迁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 ,这种联系与中国历史内在性的源流关系。它提示我们 ,在面向未来为理想社会创设法制时 ,不能放弃对自己历史文化资源的解释权 ,而应以积极的姿态来挖掘、引导、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构成不悖于世界共性的现代中国的特色部分。有鉴于此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构中的转化 ,必须谨慎操作 ,做到有所限定、有所转换、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