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鬼魔幻、灵怪奇谈的神秘文学创作始终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一脉,甚至在高扬提倡"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文学时期也未曾消逝。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表现散落乡野民间的神秘文化,不仅呈现了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加强了作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风味,而且借此深入社会历史底层,审视并分析古老文明影响下的国民性格;沈从文则通过对湘西社会巫楚文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天地淳朴自然的敬畏和对原始美好人性的赞美,为反观和反思现代社会文明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源;而徐訏和无名氏的通俗文学写作更倾向于传奇体验和审美感受,在离奇的故事讲述中表现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体现了文学对神秘主义文化的借鉴和发挥。本文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神秘小说创作的研究,考察他们对神秘文化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把握,从一个侧面深入启蒙知识理性对历史、社会、文明、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神秘与永恒     
艺术作品的神秘现象是世间神秘现象中最精彩的一种,它能给人带来永远说不透的体验、高深莫测的震撼。许多艺术杰作本身就是人类最为深层、最为神秘感受的表达方式,它们不限于时空范围,超越于地域界和文化差异之上,而直通永恒之境。  相似文献   

3.
哲学之魅     
哲学,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以其不凡的方式,始终在存在的界域、恰当的社会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对比的“非实用”独特性中,引出种种扑朔迷离与难以捉摸的神秘.哲学究竟何是、何在、何为——这一系列最高、最大、最难的问题,经哲学史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总体来看,但凡哲学,无论是在概念上起舞穿行,还是在明辨中运思达悟,或是在追问下启智开慧,都不同程度彰显有三个方面,即学科特性的高、大、上,探究对象的大、全、广和形上境界的真、善、美.哲学因此而具有的达至之功,往往成为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思想灯塔.这是哲学之魅的关键与根本,是哲学家觉人醒世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哲学本来的意趣方向与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借助“言与象”来阐述各自思想主张的同时,对作为体现人类创造力的符号系统能否正确指向生命体验,充满了不满与疑惑,在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中显得颇为瞩目.这对后世古典哲学与文学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哲学阐释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古典诗学阐释学中神韵与唯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对人类知识可靠性来源问题的研究,传统认识论总是有否定“形而上学”、否定宗教,甚至否定哲学的倾向,致使人类逐渐丧失了精神家园和道德根基,社会物欲横流。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理性”和“经验”,认为“神秘体验(非理性经验)也是人类获取可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便消解了理性和非理性、科学和宗教的尖锐对立,从而展现了人类文化为什么会是一个理性文化和神秘主义文化共生并进格局的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追求神秘美的现象。许多作家,在有意识地描写神奇的人物,讲述怪异的故事,展示玄虚的场景。这种神秘美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与人类生存状态中的神秘有关的,同时,也有着特定时代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开拓的等多方面的内在原因。这类作品,不仅别具审美风范,且有着激活读者想象,开拓读者思维空间,启悟人们领略人生的深奥与复杂,使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价值,人类生存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中,宝物描写出现频繁、涉及民俗学与叙事文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三个纬度:一、宝物与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的关系;二、宝物崇拜及其相关描写的叙事来源;三、宝物与兵器衍化的关系.对新时期以来明清小说宝物描写研究作相关综述,发现其中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数”的神秘崇拜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鲜明特色。本文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梳理,探讨了数字神秘观念的成因,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从一至九的自然数中包含的丰富的神秘崇拜观念,并做了文化学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9.
人是历史的存在,所以人对世界的任何理解,都要受其“前理解”的制约。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宇宙论盛行的时代。这个时代凡稍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人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有一形而上学的设想,而这些对世界形而上学的设想,又大都是建立在“天”(大宇宙)、“人”(小宇宙)合一,并统一于“数”的宇宙论的思想框架的基础上。受社会一般知识和思想世界的制约,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当时所流行的神秘数字的绰约身影,其中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史记》体例各部的数。  相似文献   

10.
李高荣 《兰州学刊》2013,(12):12-16
表面上,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两种主体:认识主体或表象主体和形而上主体,并借用前者论证了后者的存在;事实上,维氏的表象主体只是用来为形而上主体服务的,他更看重后者.这与他的哲学趣旨是相关的:他十分关心人生的意义问题.借用形而上主体,他不但给出了认识的界限,也为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方向——要想幸福地生活,必须和世界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1.
曹禺与奥尼尔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宏 《中州学刊》2003,(5):77-79
对戏剧艺术形式的大胆革新 ,深沉的悲剧感 ,刻意渲染神秘气氛 ,这是曹禺与奥尼尔的相似之处。但是 ,奥尼尔是西方现代派作家 ,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 ,他尽力使自己的人物摆脱时代 ,成为抽象的人类的象征 ;而曹禺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 ,自觉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原野》的创作中成功地借鉴了《琼斯皇》的某些艺术技巧 ,从而完成了独立的戏剧人物创造。  相似文献   

12.
梁卫霞 《兰州学刊》2006,(3):24-25,3
维特根斯坦和克尔凯郭尔,属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旨趣。但他们在宗教思想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文的写作立足于二人的宗教思想和情怀,试图梳理出其中的相似性和承继性,彰显克氏对维氏的影响,并依此来论述维氏的宗教神秘倾向。  相似文献   

13.
傅静  王岚 《天府新论》2004,1(1):130-132
莎拉是英国作家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她的言行不可思议、令人困惑.她自毁名声,受到了社会道德舆论的惩罚.但她却非常坦然.她的社会地位明显比查尔斯低下,但在查尔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她并向她求婚时,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拒绝.莎拉的神秘源于她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中的神秘现象、性爱关系描写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民之 《殷都学刊》2004,42(3):81-85
《白鹿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是新时期正面集中反映儒家文化的作品。作品中有许多对神秘现象和性爱关系的描写 ,这些内容可以从儒家文化来加以解读。神秘现象揭示出儒家文化后来被神秘主义化的某些痕迹 ;性爱关系的描写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性爱的态度以及对人的最为隐秘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奥塔的后现代叙事不仅在反对整体性、统一性和宏大叙事等现代性原则上表现了态度的坚决性,更在现代性的批判手法上独树一帜.然而,不难发现,由于其判断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对现代性批判的无能为力,最终只有设置重重迷雾,把后现代性描述成一种神秘的解释过程和为"只可意会"的事物创造可以想象的暗示,并把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定义为所谓"重写现代性圈套".而事实上,他"超越"马克思的整个现代性批判只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迷雾.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的"神秘文化"事象,既有托神弄鬼、玄虚夸诞的成分,又有被涂饰了"神异"色彩的真实术法,情形颇为复杂.而无论如何,它与本土神秘文化的大环境密切联系,与"洋教"文化则从本根上对立.不应该因其"神秘"性而在研究中忽视、轻视或有意回避,而需要破除相关的认识障蔽,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彻地解析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问题,或是揭破相关诸多谜团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大多把道家归入到神秘主义范围,其中,本杰明·史华兹颇具代表性。他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认为道家是“中国式的并且完全自成一格的神秘主义”。这一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很有启发。本文提出,道家的体道与宗教神秘体验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属于神秘体验;但道家并不是有神论,因此它不是关涉宗教的神秘主义;道家关注社会治理,统治者通过神秘体验而掌握不可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成为得道者,由此而具有“卡里斯马”品质。  相似文献   

18.
冯尚 《学术研究》2006,(6):132-136
寓言是近年文界衡量叙事文本的常谈,也是至高的尺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叙事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由此引起寓言文体的再生,本文讨论了此种文体生变的感知、认识上的“限度”前提,以及相随的道德和审美的新锐。当代寓言不仅彰显了物的“恶”德,也显示了存在者作为“物像”被思想遮蔽的论题,展示了物像的痛苦和死亡往往是无声的、可怜的,进而突破传统中大自然诗情画意的俗套,直逼其神秘而残酷的深处。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表现出一种“不使人易窥其意旨”的神秘美 ,这主要表现在梦幻性、象征性、错觉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等方面 ;构成李贺诗歌神秘美的成因主要有 :尚奇的审美意趣与创作心态 ,创作中的无意识 ,直觉化的感受事物的独特方式 ,追求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等。  相似文献   

20.
王立 《河北学刊》2008,28(3):107-112
从西晋到清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航天飞行器的载录,这些航天飞行器有可能从天外而来。古代文献对外星人怪异相貌的记载,首先是怪异的面貌和形体;其次是色如蓝靛,遍体有毛;其三是透明体貌的外星人描述;其四是生活在陆地或海中的类似人类的高级动物。佛经文献中相关故事的启发,也是审视中国古人有关天外来客载录时应予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