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浑北游考     
许浑,字用晦,晚唐著名诗人。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他书所载亦简疏,研究晚唐诗歌之发展不能不研究许浑,研究许浑即不能不考索其生平。六七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蔚为大观,许浑研究亦一改冷落之局面,近短短一年中即有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谭优学《许浑行年考》(《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辑)先后问世,为深入研究许浑生平及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令人兴奋。然两《考》不无可訾之处,许浑北游即为其一。北游为许浑生平重要之经历,董《考》谓“元和十年(815)至长庆初年(821)之间,许浑又曾北游,足迹到过燕赵和塞北,并曾在军幕中短期工作”,所言  相似文献   

2.
史书载萧琛卒于梁中大通三年(531)二月,享年52岁,则其生年为齐建元二年(480)。这是既定之事,本无纷争。然曹道衡、陈庆元先生提出质疑。曹道衡认为萧琛之享年在67岁左右,陈庆元认为在70岁以上,于是异说起矣。萧琛之生卒年及生平从来无人考述,这对南朝历史的研究极为不利。结合史书所载,就会发现曹、陈二先生的质疑是无事实做依据的。在没有新材料发掘之前,萧琛之生卒年还以史书所载较为稳妥。  相似文献   

3.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在当时就受到杜牧、张祜、殷尧藩等诗人的推尊,享有盛名。在宋代,许浑诗更为江湖派所宗师,陆游亦称其诗为大中后之“杰作”。明胡应麟将他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同列为“晚唐铮铮者”。但长期以来许浑诗的研究十分寥落,其生平问题更无人涉笔。近年来,随着唐代文学研究中资料工作的日益重视,许浑研究的沉闷局面也开始打破。董乃斌同志《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与谭优学同志《许浑行年考》先后面世,使他的出处行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笔者在拜读中也发现上述两《考》对于许浑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亦有误考、失考之处。本文仅就其家世、籍贯问题正补如次。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楚辞学”研究到了清代出现了繁荣鼎盛的局面。无论从“楚辞学”研究的范围、质量,还是从研究“楚辞学”的学者人数和学术著作之众多看,均是从前各个朝代无法比拟的。在这些众多的“楚辞学”研究者中,《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一位学者。关于林云铭的生平前人虽有一些零散载述,但对他的生卒年却没有明确记载。我这里就平日读书所见,先对其生卒年略作考订,再根据前人记载,谈谈他的生平情况。关于林云铭的生年,现存有关林云铭的材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有关材料仍可以推算出来。《吴山般音》是林云铭避耿精…  相似文献   

5.
萨都剌年谱     
萨都剌历来无年谱,因其生卒年月难以确定。萨都剌的生平,《元史》无传;《元史类编》、《新元史》、《元书》虽为萨氏补传,乃缀合各种史料而成,但也疏漏较多,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清人萨龙光乃萨都剌之远孙,集注《雁门集》时,将萨氏诗作编年排比,并对萨氏生平事略考稽,实已略具年谱雏型。唯萨龙光定萨都剌生年为元世祖至元九年壬申,即公元1272年,其依据则是《雁门集》中的《北人塜上》与《李清庵见过》两诗。《北人塜上》有“自言家住大河北,闽岭相望六十六”,萨龙光云“所云六十六,公盖自数其  相似文献   

6.
苏州“一代校勘名家”①顾千里(名广圻),被日本学者神田熹一郎称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②。世人呼他为“学者导师”③。他“在校勘学上的成就为最大”④,故被誉为“校之学……专门大师”⑤。“其校勘之精,考订之翔实,一时推为宗匠”⑥。对于顾千里在校勘学史上的评价,拙作《一代校勘名家——顾千里》已有评论,兹不赘述。关于顾千里的生卒年,历来有争议,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说顾千里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种说法所见著述如下:赵诒琛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八月先生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七十岁,二月十九日戊申先生卒(龚定庵以为甲午死误)”。汪宗衍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生……道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先生卒”。张慧剑曰“(1766)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元和顾广圻生”。杨立诚、金步瀛  相似文献   

7.
《易·讼·九二》爻辞的原文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虽仅十四个字,用语又不甚简古,但研究《易经》的学者对它的理解却存在着颇多分歧。仅从断句看,其不同,竟达六、七种之多。句读之不同,反映对爻辞内容认识上的差异。就是断句相同的,学者间在词义的训释上也不尽一样。甚至同是一人,也有忽而作此解,忽而又作彼解的。李镜池先生对此爻曾数易其说,就是一例。可见,如何正确理解这条爻辞,其中确有可商榷之处。“众说皆通”是不对的。或是其中某一种说法符合爻辞原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末民初一位在报界、小说界及戏曲界均颇有影响的文人,海上漱石生(孙玉声)上传晚清上海开埠以来由王韬等人开创的都市文人的近代写作空间及写作模式,下又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写作息息相关。然而学术界对于其生卒年月及生平履历,一直众说纷纭,尚未能有明确而肯定之定论。依据海上漱石生自己在《漱石生六十唱和集》及《报海前尘录》等文献中多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查证出其确切的生卒年月,并对其生平履历予以澄清说明。  相似文献   

9.
因为史料不足,关汉卿的生卒年始终是众说纷纭的问题。已故的郑振铎先生把关的生年定在公元一二一四年;近年来甚至有同志把他的生年定得早到“公元一一九五年之后,一二○○年以前一段时间”;而已故的冯沅君先生却认为:“关汉卿即令年辈较早,总早不到金末,他的生年似应放在一二四○年左右。”因此,隋树森先生在他编的《全元散曲》里,才说关汉卿“然不知时在金世抑元世”。  相似文献   

10.
文翁二题     
有关西汉循吏、教育家文翁籍里和生卒年等生平基本问题异说较多。据《汉书》所载,文翁的籍里应当定为安徽庐江。文翁生年下限基本可定,而卒年则无从考察。安徽舒城发现的《文氏宗谱》中有关文翁生卒的记载基本不可信。  相似文献   

11.
(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及所处的时代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学家。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老子的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据马叙伦考证:“生当在定王、简王之世。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敬王十八年,盖已八九十岁。其卒年虽不可知,而庄子载秦失吊其死,则非不知所终者也。”(见马著《老子校诂》第30页)此种说法大体可信。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传》)多年。守藏室史的职务,主管图书,是史官之属。马叙伦云:“老子盖为小史,……知者。小史掌邦国之志。”(《老子校诂》第30页)  相似文献   

12.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一文,对顾况的生平考论甚详,但有一些论点似尚可疑。故作此文,以就正于傅先生及关心、研究顾况的同志们。一、顾况的生卒年傅文否定了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顾况生卒年为727—815年的论断。因为“遍查有关史籍可以确定闻说之所本的……一是所传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一是唐皇甫湜《顾况诗集序》”。这两条史  相似文献   

13.
许浑是中晚唐时代一位较著名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七言律诗。本文拟考察许浑在七律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说:“亦犹诸体备于唐,而独七言律为唐之专制也。”“七律始于初唐,如国家缔造之初,宫室完备,故不过树立架子,创建规模,而其中之洞房曲室,网户罘罳,尚未齐备。至中、晚而始备,至宋、元愈出而愈奇。”①在初唐,七律不过是“英华乍启,门户未开。”②只有杜审言《大酺》,沈佺期《古意》等寥寥几篇,并且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五代孙光宪曾说:“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其理由是许诗“不干教化”,后来王夫之进一步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丹》《小弃》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怨耳,何足以言诗?”‘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李杜亦仿佛遇之,然其能俾人随触而皆可,亦不数数也。……故许浑尤为恶诗……。”可见,在“经生家”们看来许诗几无价值可言,但是,事实一再证明,艺术价值的最终裁决者是历史,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东西,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有成就的诗人、作品曾被那些囿于“诗教”传统的批评家们所指责.许浑诗中的优秀篇章,至今仍腾传人口,就充分证明了“不如不作”,“最为低下”等等说法的极度偏颇.因此,要真正把握许浑诗歌的特质,就必须跳出纯社会学尺度的框框,探寻诗人特殊的心态,因为任何作品总是“在自我表现中表达,它显示以它为根本的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一千多年来,欧阳询的书法,一直被视为习字的楷模。但是,关于这位先贤的生卒年,好多重要文献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旧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余”,《新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五”,但未载卒于何年,自然无法推算生年。清代饱学的翰林学士们编纂《全唐文》,给他写小传,也没有写清他的生卒年。近检唐人张怀瓘《书断》卷中,其云:“皇朝欧阳询,长沙汨罗人,官至银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16.
《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一句。对于其中的“寤”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解作:“寤,通牾,倒着。寤生,胎儿先出来,等于说难产。” 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也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一节。司马所据即《左传·隐公元年》,左文并无难易说,司马纯系望文生义。 查《说文》,寐觉而有言曰寤。段玉裁注:按周南毛传曰,寤,觉也。《周礼秋官》注:寤,觉也,主夜觉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问题,曾引起史学界争论达半个世纪以上。 主要分为两说:一说主迁生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一四五年),王国维先生首倡其说,梁启超、张鹏一、郑鹤声、刘汝霖、(日)泷川资言、朱东润、季镇淮、包树棠、程金造诸先生从之,一说主迁生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一三五年),由(日)桑原骘藏发难,有(日)山下寅次、李长之、郭沫若、赵燕士、陈监先、王达津、黄烈等先生赞同。两说之争,以五十年代中叶尤为激烈,六一年八月以后,这种争议暂停约二十年,近年来又有李伯勋(主迁生“建元六年说”)和黄瑞云(主迁生“景中五年说”)两先生重题旧议,仍各执其理,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清人依据《宝祐四年登科录》对王应凤的生卒年提出了不同说法,然而他们未曾注意到此中存在的官年与生年之别。文章通过考辨王应凤的生卒年,建议在依据《宝祐四年登科录》对宋人生平进行个案研究时,当持一种审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幽默”这个东西,也太“幽默”了:那些越说“我多么幽默”的人,越显得他不幽默;而在杂文中妙笔生幽默之花的鲁迅先生,却恰恰说过“我不爱‘幽默’”(四·567)。给幽默下定义,那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历来有“玩笑说”、“急智说”、“温和说”、“荣耀说”、“乖讹说”等等,各持一端,大相径庭。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意见”的概念。尽管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见仁见智的诸说中抽取一些公认的属性:它揭露生活中的乘谬和不合情理之处,以达到对可笑事物进行批判的目的;它以出人意料的隽思妙语,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