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中国西学观大致经历了朴素的西学理论萌生、初步实践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全面实施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西学的范围有所扩大,西学的主体以及对象发生了变化,国人对西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
3.
韩秋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87-88
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故拥有品种繁多的植物、动物及大量的海产品。中国的王侯将相为了追求食物满足味蕾的快乐感,发明出了种种的烹调方法,因此留下了记载关于饮食、疾病防御等的古籍。由于沿袭《周礼》①的教诲,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宴请宾客的礼仪,并以此进一步加深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在日本古代朝廷及上层阶级的历史书籍中,却鲜有关于饮食文化的相关记载。正如日本谚语所云"人穷志不短"。抱有这样饮食传统的日本人对食物有一种"污秽"的观念,这也和日本地处岛国资源贫瘠有关;周边无邻国因而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故几乎不使用"油"的原因,日本的食物种类及其单一,只注重清淡的食物。 相似文献
4.
谭建川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10(2):67-72
蒙学读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启蒙教育开展得很早,蒙学读物历史悠久。日本自平安时代后期开始也出现了本土的蒙学读物。由于它们是在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蒙学读物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中日两国的传统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由于两国的社会结构、民族传统等都有所不同,它们又体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近代之前教育文化的不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要求保存“国粹”的现象。笔者在比较研究中认为两者在具体的历史背景、本质内涵、参与人员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很大的差异 ;并进一步从两者的民族主义的源头 ,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征象就是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大批留日学生和走访日本的学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了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和交流。近代中国文坛的观念变革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均不同程度受到日本文坛的各种影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较为热烈。本文以大量的材料,较详细地叙述了中日文学影响与交流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中叶的亚洲,西方侵略者的炮火先后打开了中国和日本关闭的大门。炮声同时也震醒了中日两国的有志之士——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而且还有一个先进强大的西方。为了反抗侵略,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兴盛,两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了探索和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也开始了近代化的种种尝试。然而,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运动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近代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变革”和“权力”这两个核心概念所揭示的要点,运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近代中日变法维新的成败原因做出动态分析。全文以变革为主线,以权力为焦点,通过比较中日变革主体和组织的权力资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权力获取和运行效用之不同,将有关因素归结为主体与组织化程度以及集权与强制力等分析层次。各层次间既相互独立,各自构成一个分析视角,同时,相互之间又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全方位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日两国试图通过西学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但西学结果却截然不同,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之《劝学篇》的比较,发现张之洞主张从技术层面西学,而福泽谕吉主张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西学,本文认为,两国政府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西学之路施行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1.
李虎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1):22-28
中朝日三国的早期西学对应可谓"大同小异",都对西学中的"器"之内容颇感兴趣。比较而言,中国重实用;朝鲜究重学问;日本则以功利为先。 相似文献
12.
环绕国学与软实力这一新论题,深入探讨国学与软实力关系,有四个前提性问题需要首先予以注意:一是对国学的理解,不应作经学的狭义理解,而应作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广义理解;二是对软实力的理解,不应笼统地从文化建设来理解,而应明确地从意识形态领导权来理解;三是对传统的理解,不应只重视中国文化古代传统,还应更重视中国文化现代传统;四是对中国的理解,不应只重视文化中国,还应更重视政治中国。 相似文献
13.
于海君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4):35-39
16-18世纪是"西学东渐"时期,这种"西学东渐"促成了中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表现为中日两国社会出现了"东西之争";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演变中有其重大的异同点;对于东方国家从被迫移植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向自主探索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来说,探讨这一问题很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虎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6,23(4):12-19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以说明日本在近代能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未能踏上近代化的轨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西文化之争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五四以后 ,年轻的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阐释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 ,深刻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同时在辨析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基础上 ,主张要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并强调要运用革命的手段 ,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瞿秋白这一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阐述 ,既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也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质环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笔者通过对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多层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内涵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有着巨大影响。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史记》研究,都作为重大课题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很大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对当代中日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造成不同点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为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