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加直接激变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通过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都存在正向影响,但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化将会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不能有效和合理规避、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在面临疾病、年老、伤残及灾害时,时常诉求于"神灵"。这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神灵诉求行为之间产生了较强的相关性。理论分析表明,社会风险的加剧与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是农村居民神灵诉求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实证研究显示,社会保障资源对其神灵诉求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合理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对农村居民的神灵诉求行为具有抑制作用;而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低水平是诱使农村居民神灵诉求行为扩大化的主要因素。目前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优化农村社会保障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农村与城市在环境、消费者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农村居民对品牌的认知和选择行为与城市居民相比显得更为复杂。本文引入农村社区的研究视角,从社区行为的角度论证了农村居民品牌认知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发达地区多,贫穷地区较少;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和渠道发达地区不断扩展,贫穷地区狭窄;用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发达地区较多,贫穷地区较少等效应与特征,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以破解农村居民收入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实证方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消费,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性消费的提高幅度更大,且这一影响在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村居民收入、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创业能力、金融可得性等机制间接促进农村消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时间偏好与扩大内需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在消费时表现出"重未来、轻现在"的时间偏好.本文揭示了这种时间偏好特征中蕴含的认知偏差根源,并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对其进行了技术表达和逻辑演绎,以此剖析了农村居民消费拖延行为偏差的形成机制,从而可从"内因"的角度解释中国农村高储蓄、低消费之谜.该模型派生出来的消费锁定技术能有效克制农村居民的消费认知偏差,抑制其不规则时间偏好作用发挥,纠正消费拖延,达到"治本"的效果,可成为在农村实现扩大内需政策创新的一个理想选项.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还明显偏低,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极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以及农民负担较重等.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收益率,就如何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增加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积极转移,提高人力资本收益率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光 《兰州学刊》2008,(5):82-84
价格歧视是零售企业常用的市场竞争手段。价格歧视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针对价格歧视影响的两面性。美、欧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从法律上,对市场上各类价格歧视行为予以界定,并对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歧视行为给予严格的规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文章就我国零售市场上出现的各类价格歧视行为进行归纳分析,并根据美、欧等的法律规制实践,就我国零售市场价格歧视行为的规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受收入水平、预期收益、投资成本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于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西部农村向东部及本区域内城市地区的人力资本单向迁移,使农村发展失去人力资本支撑。这些导致了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创造价值发挥环境,逐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入力资本存量,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育: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利用笔者2007年对广东、黑龙江、浙江、湖南、四川等13个省的91个村开展农村居民贫富差距调查所获得的233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是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如何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一要加强农村教育的政策取向,二要创建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投入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典型的都市郊区型农村——上海市郊农村地区为代表,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深入调研,分析了上海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密切相关性,并对农业投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高,并就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效率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等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消费可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受生态消费意识、文化素养、生态产品供给、技术、生态消费制度等制约农村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影响,生态消费还没有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政府应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和文化素养,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生态消费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与机遇(一 )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东西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 ,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农村 ,应该说东西部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标志。东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最主要的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具体来说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与东部地区相比 ,其差距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总体规模上的差距。东部地区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的 64.9% ,几乎是中西部两地区总和的 2倍。而西部地区产值只…  相似文献   

14.
冯履冰  郭东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3,(2):25-35+155-156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在收入增长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进行2SLS估计,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居民个体收入的提高。同时,本文通过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与子样本回归结合的方法,证明收入对互联网的反向作用不会威胁结论的可靠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收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65岁及以上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受教育年限越长,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使用获得的收入增长越多。机制检验发现:“信息获取主要渠道”是互联网促进大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开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收入贫困的收入扶持救助政策面临瞄准偏差、社会对立、污名效应、贫困陷阱等实践困境。基于资产贫困的"资产拓展"救助政策在我国既有可行性,又有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稳定、资产积累以及技能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等潜在优势。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总收入比重偏低,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尤其是对贫困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为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扶贫政策应进行转型,以资产拓展为调整方向,拓展资产收益项目,建立参与式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监测评估,让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有资产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性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2-2008年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泰尔指数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不平等程度不仅存在区域间扩大的趋势,也存在着"俱乐部发散"的现象.利用基尼系数分解发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建议中央政府继续增加专项资金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居民增加生产性现金投入.各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规划上对农村地区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农村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力,既可为建设生态农村创造条件,又可为建设生态农村消除障碍,还可为建设生态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力是建设生态农村的突破口。为此,我们要认真采取对策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除受地区间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外,还取决于农民自身对政策机遇的把握,包括级差收益、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和产业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及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及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化、工资性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以及农民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等。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配差异过大造成的,因此必须进行农村宏观分配关系综合改革,建立与农村微观经济相适应的宏观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且不稳定,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市场不完善,以及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消费特点,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必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及收入的稳定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等措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背景下开拓农村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出现了下降,扩大内需成为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依托,而刺激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下,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就应采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扶持力度,以发挥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