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建立了“以民生工作为引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工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人才为支撑”的工作模式,目前,有57名专职社工在区民政系统、社区等领域开展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当前,基层社工队伍普遍存在职能行政化、技能单一化等问题,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为此,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树立“全科受理、全能服务”的创新理念,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激发社区活力,通过政策打底、硬件改造、创新服务、工资改革等举措,着力打造一支与“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相匹配的“全科社工”队伍.  相似文献   

3.
在怫山市南海区,社工作为创新管理服务基层的“生力军”,已逐渐融入居民的生活:200多个社工站遍布南海各社区;社工“带”义工联动开展社区服务;借鉴香港等地先进经验探索社工职业化…-.随着南海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南海在创新社会管理上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社会管理之路,奏响了250万南海市民幸福生活的新乐章。南海社工,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已在社区建成200多个社工站2007年7月,5名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的毕业生进入罗村几个社区,重点开展青少年服务,这是南海首批专业社工,并在南海开创了社工进社区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和谐劳动关系社工综合服务站项目于2012年8月开始运营,是在深圳市龙岗区人力资源局、区民政局和区总工会的支持下,由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驻社工在8个试点运营,以社工调解和社区调解相结合的方式,以纠纷调解和预防为目标,协助构建和谐社会。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和摸索,社工对社区调解与社工调解的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以系统的观点阐述“社区+社工”模式在劳资纠纷调解中的作用,希望能达到经验分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社工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主要包括监管、教育(及辅导)和帮扶三方面,其中较注重的还是教育和帮扶工作。在“管”与“教”之间,社工应更着重于“教”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14,(27):26-26
南宁市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城市之一,建立了市、城区、社区(村)三级青少年事务社工管理体系,全市配备303名青少年事务社工,探索形成了“1+1”工作模式和城区直接管理督导到社区(村)的工作方法,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将原本分散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2月16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召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洽谈会。海珠区18条街道和39家慕名而来的社工机构“面对面”展开洽谈。今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将在海珠全区18个街道全面铺开。根据广州市的要求,今年全市每个街道都将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主要“软件”就是社工。他们将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开展服务,为社区家庭提供纠纷调解等服务。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4年1月,是金水区民政局通过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形式,联合北林路街道办事处共同打造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由金水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中心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探索,促使社区社会组织协同社工参与社区建设和自我管理,开展居民互助服务.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妇联“阳光系列”服务项目运作两年,从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从引进社工岗位到社工团队,从妇女干部带领社工到社工为主体以专业手法服务社区居民,经历了探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其制度效应也在多个层面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常听新入职的社工说经常要在社区开展活动,不知道在活动中如何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社工开展的活动也经常受到质疑:“开展活动,随便找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找社工去做?”诚然,开展活动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相比,更难凸显社工的角色与作用。然而,在内地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社工要想在社区深入提供专业服务,首先需要扎根社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而社区活动正是社工建立社区关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州市萝岗区“以转移职能为突破、以购买公共服务为途径、以社会组织为抓手、以家庭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外、展服务为手段、以契约管理为依托、以考核评估为尺度、以专业社工为骨干:以社区义工为补充”,初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元化参与”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日益蜕变为一个什么都得管的“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行政化社区”;社区服务不适应居民需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社区冷漠症”,尤其是城市社区和谐互助文化难以形成,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为此,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以购买社工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探索.其中,广东珠三角城市抢抓机遇,如,深圳在社区购买社工岗位服务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龙岗区启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探索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发展模式.同年,广州借鉴香港等地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在街道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社工综合服务进社区的策略.2011年后,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地也相继开展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示范点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0,(13):32-33
成都“心家园·社工”团队成立于2008年9月,由四川灾区志愿者但小莉、张小红、罗钊、尹立、李荣明等人组建。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以心为本、关爱生命、服务社会”;工作模式是“学校一家庭一社区”和“心理援助+社工服务”。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协同运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和谐、社区文明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灾区人民共建美好“心家家园”。  相似文献   

14.
6月13日,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举行基层社会管理“七彩工程”启动仪式,政府投入40万元购买涉及贫困救助群体、青少年、单亲母亲、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社区矫治对象和戒毒对象、新市民、综合平安和社区和谐等21个社工服务项目。 崇安区于去年开始启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政府投入10万元购买了6个项目,今年又新增了社会矫正、禁毒、社会救助、妇婴保健、婚姻关怀等新的领域,使服务覆盖面更广受益群体更多。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区传递整合型社会服务,我国社会工作大有作为。这里的“整合型”有两个层面:社工传统三大方法的综合运用;整合利用社区内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资源。华东理工大学张昱老师的一段话曾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社工服务对象沉积在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资源汇聚于社区,使我逐渐意识到社区这么一种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存在,这既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更是一种优势。我想结合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爱有戏),谈谈从事社区服务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作出了专门部署。“社区、社团、社工”(下称“三社”)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浙江嘉兴将以五个新突破为取向,进一步推动“三社”建设与互动发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5月10日,广东省首个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社工服务中心——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今后将作为顺德残疾人社工服务的“终端”对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指导,并提供社区服务、康复服务和长者服务三大范畴的个性化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她是一名有着7年“工龄”的“老社工”: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项目主管李琛圆。 “老社工”其实很年轻,2004年才大学毕业,—直在基层社区做服务。比她早7年,内地高校首批社工专业毕业生刚走出校园。在这个年轻的行业里,做了7年的一线社工确实已是“老资格”。“最初我们进社区,有些居委会如临大敌,‘你们干吗的?来抢饭碗是不是?”李琛圆描述当时的遭遇。传统的社区管理队伍和科班出身的社工师就这样打了照面,彼此试探、相互认识的过程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妇联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通过在流动人口聚居的散居社区、外来女工集中的蓝领公寓、企业建立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着力创新流动妇女的服务管理,创造了“妇工+社工+志工”的一站式流动妇女服务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58-59
社工A问:我刚从一线社工岗位晋升至服务管理岗位,作为一个实务经验未必丰富的一线社工,我该如何从一线社工角色转变至行政角色?我能否在担任行政角色时也保持一定量的实务服务?怎样处理?答:中国社会工作的加速发展,自2006年开始至今才6年时间。纵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大力推动,但相对于社会服务扩张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距离。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全面铺开之后,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实务服务所需的社工人力资源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社会服务机构在开展服务时,就更需要一批中层社工管理人员去承担策划和督导实务服务、开展服务团队运营管理、协调及链接社区关系等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