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浩然 《中外书摘》2008,(8):10-13
1954年春天,我回到地委党校,写了小说习作《两千块新砖》和《探望》。这两篇写农村新生活的文章在《河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以后,引起社会重视,我被破格选拔到《河北日报》当了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2.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3.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李辉 《炎黄世界》2010,(1):66-77
李辉同志的文章此前曾在上海某刊物上片断发表过,文章交本刊发表前,他又进行了系统地修改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二莜面     
李元岁 《老年世界》2013,(21):47-47
上世纪90年代,我写了一篇题为《别了,莜面儿》的文章,在《呼和浩特晚报》上发表了。写的是现在生活好了,告别了吃二莜面的艰苦岁月了.  相似文献   

6.
在散文还没“热”起来之前,对这个文体就已经钟情多年。但我一直是断断续续地写,写的很少,也很平淡。但读者见到的署名“素素”的文章有很多,那不是我的。三年前的某一天,本市有位读者在信中夹寄了几份剪报,说她怕我收集不全自己的文章,以后将把我发表在《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7.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每到清明节时,或看见我所编著的《运动与健康》一书,就想起我那慈祥的父亲。父亲从解放前就教小学,一直教到退休。他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写作。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在晚报“我家厨房”版写了题为“快乐鱼圆”的文章。想不到,发表后电话接连不断,原单位的同事、中学的同学、老邻居都几乎语出一辙:读了你的文章的确很“快乐”。  相似文献   

10.
我曾写过一篇专业小论文,发表在我市的内部刊物上。时隔不久,这家刊物上又刊登了一篇针对我的论文的文章。文章措辞激烈,猛烈地抨击了我的观点,并说我在未详尽占有资料前就乱下结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错误行径,简直就差说我不学无术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我可是查阅了大量资料才下的结论呀 !后来听人说,写这篇文章的人是本市的权威,已退休。我愈加愤恨,退休了还管那么多干吗 ?不同意我的观点就得了,为什么要批评我是乱下结论,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难听的字眼 !?   那几天,我心情特别糟。   一日,有…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不久,我就订了一份《老年人》杂志。我从小爱好文艺,教书也是教的文科,因此更加喜欢文史、文苑、诗词等栏目。此外,我身体历来虚弱,进入老年后更是毛病多多,因此又特别关注养生保健这个板块。这些板块和栏目中的好文章,我喜欢的就会在该页做个记号,把这一页斜折起来,让它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文艺方面的露上角,医疗保健方面的露下角,特别重要的文章还在角上简要写上某文章或某药方的名字。因此,我的刊物很特别,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好爱人WSHYGHAR文/周德东图/佟伟元这是我第一次沿用以前的题目写第二篇文章。上次我写的那篇《我是一个好爱人》在《女友》93年11期发表后,所有读者的来信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你真的象文章中的周德东那样美好吗?甚至一些熟悉我的朋友还对我说:...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初,我参加了省婚姻家庭研究会。按照研究会的要求,我除积极参加研究会的活动外,每年还给研究会主办的《婚姻家庭研究》写论文。从1992年起至今,十年在《婚姻家庭研究》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研究活动及写作论文能够坚持下来,主要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严震铨,男,浙江余姚市人。在大兴安岭当过十年伐木工人。80年代返籍,90年代开始发表漫画。至今已在全国地市以上(包括台湾地区)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题材漫画1500余幅(组)。擅长单幅讽刺画。当代“扁鹊”马良诗周锐画某厂濒临倒闭,忽地来了“扁鹊”:“如若让我承包,扭亏小菜一碟!”犹自夸夸其口,一旁急坏老婆:“难道你发热昏?这厂还能救活?!”———“管它是死是活,刮它一把再说!当代“扁鹊”  相似文献   

15.
金水 《华夏少年》2007,(11):23-27
习作要求 读了文章、书籍有体会,有感想,把这些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16岁的唇彩     
安宁 《金色年华》2008,(5):36-37
16岁那年,我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有一个邻城的男孩写信给我,说,好喜欢你的文字。那是我第一次从一个异性那里,得到这样真诚的赞美。 我的心即刻像那娇羞的莲花,无限温柔下去。  相似文献   

17.
贾文 《公关世界》2009,(11):7-7
几天前,一名已毕业的同学给笔者打来电话,称其正在某知名高校读硕士。为拿到奖学金,必须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让我帮着“凑”一个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和我的三个女儿文/楼旨君我有三个女儿,她们是王葳、王菲和工蕤。近期,她们联袂出版了合集(王氏三姐妹的天空和梦)。在出书之前曾有不少人建议,让名人给写个跋什么的,能扩大影响。但她们执意让我写后记。对于没写过多少文章的我来说,担心写不好。但她们认为我写...  相似文献   

19.
彭国梁 《老年人》2007,(4):30-31
“湖湘二史”——兄:史穆,八十五岁;弟:史鹏,八十一岁。史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题为《漫道洛阳今纸贵,云烟挥洒个中情——访名书法家史穆先生》。写史穆先生的文章不知有多少,但他似乎对我的这篇文章有所偏爱。2003年,香港的《名家》杂志在三月号同期登载了两篇访谈“湖湘二史”兄弟的文章,一篇是仙玉写史鹏先生的《白首自甘长伏枥,为霞争羡夕阳新》;一篇便是十多年前我写的这篇。  相似文献   

20.
那年我4岁,和一群小孩儿在村边玩泥巴,几个老爷子叼着旱烟袋坐在树荫下,指着我们一一辨认:“这小崽子是老谁家那小谁,这小妮子是老谁家那小谁……”他们把我们这帮小家伙数了个遍,惟独落下了我,气得我直冒鼻涕泡。即使是小小年纪,也已经有了强烈的被关注的意识。去年,我和一位同事聊天,说我读大学期间特别喜欢音乐,还在《大学生》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谈崔健的文章。他忽然说,是不是《最后的摇滚》?原来是你写的啊!我愣住了,那篇文章可是发表于1997年的,他居然还记得标题!真是惺惺相惜,惺惺相惜啊!我紧紧握着他的手,半天才说出话来:“我……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