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象:建筑工地“老头儿”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建筑行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之一。当时去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多以青壮年为主,发展到今天,建筑工人的年龄层正悄然发生改变,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并有青壮年劳动力日益缩减、逐渐向中老年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状况而纷纷离家外出务工,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得将其留在老家托付给亲戚或邻居看管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旭明 《职业时空》2009,5(6):167-168
通过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据此为陕西省和其它中西部省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梁艳 《现代妇女》2013,(12):194-194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经济和西部农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时期,要解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将出现的新问题纳入其中。本文就新时期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林超群 《现代妇女》2013,(12):188-18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剩余劳动力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促进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并进一步剖析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解决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以及减少剩余劳动力人口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易斌 《城市观察》2015,(6):151-160
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由于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故对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预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昆明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与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劳动力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重点行业的人均收入差距,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预测方法,并对昆明市2020年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了预测.本文是对城市规划业内既有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当前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很多制约因素,党和政府要积极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煜玲  张军涛 《城市》2009,(1):17-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均耕地的日益减少.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国农村有劳动力5亿多.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得到拓展.近年来已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领域的转移。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处于城市边缘.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制度研究,维护其基本权益,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不仅可以拓展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缓解贫困地区人地矛盾和生态压力,而且对加快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有些地区针对承担转移培训的机构并没有实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造成国家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被滥用,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住房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贇 《城市》2009,(6):45-4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开始快速发展。为适应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做了适当改革,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解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农民工也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比较不同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以期为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出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保定市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随之增加,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将极大的促进我市城镇的经济发展,一旦解决出现偏颇,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在广大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需要。而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渐次向大量需要用工的地方流动。所以,这种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一定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出现了大范围的用工荒问题.而且这种趋势日渐蔓延到中部省会城市,但在中国农村依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的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具有建设性的意义。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定要走出误区,要从正确的角度出发,形成统一的认识,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于拉大城乡距离的所有问题都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更好的转移,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毕树广 《职业时空》2008,4(11):182-182
冀西北坝上四县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化程度低,靠城镇化吸纳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靠农民本身。两业吸收,多向分流模式非常适合当地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但这些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从业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转移,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笔者所在技工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出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的成因,提出了应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