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要科学整体地解读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深处。在其毕生的双重活动中,马克思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作为根本的价值维度;他把人作为世界的归向,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创造一个彻底的属人世界。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造集中地对人的总问题进行了哲学论说。而这一切最终都归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的"改变世界"的实践。把"人"与"实践"作为马克思毕生双重活动的最高原则,无疑会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现平等性、责任性、公共性和透明性的公共协商理念,能够使群体性事件中各方处于平等地位,保障公众知情权,使政府和公众都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通过理性对话使群体性事件顺利得以治理。无论是"四民工作法"、民主恳谈会还是重庆的出租车罢运事件,都是对公共协商理念的成功运用。其核心要义在于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信息透明、开诚布公、对话沟通。  相似文献   

3.
徐立翔 《云梦学刊》2011,32(4):119-121
在新的背景下,传统"学院式"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既要重视"技"的训练,更要强调"能"的培养与提高。"技+能双线并行"反映了高等教育尤其是声乐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是普通院校声乐教育的现实选择。应加强以"技"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和以"能"为核心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构建"技﹢能双线并行"的声乐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孟子关于“德慧”、“术知”之区分及二者相统一思想马振铎孟子把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视作理性指导下的自觉活动。这一认识使能够令人达到道德自觉的"智"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在人的先天道德能力──善性,还是在后天道德践履之中,"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实施“旅游英语”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旅游英语"课程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原则指导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实践显示:"旅游英语"课程改革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成果显著。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6.
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总目标。人的发展目标的量化是将人的发展的总目标量化为阶段性目标,使之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目标量化是人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当前我国人的发展量化目标缺失,导致出现发展困境。应当从量化目标的科学研究、量化目标的制定、量化目标的实践入手解决量化目标缺失问题,破解当下人的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知行统一观"要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亦是如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应以毛泽东"知行统一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建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使社会实践教学真正落入实处。  相似文献   

8.
田探 《船山学刊》2012,(3):17-22
儒家之"义"的内涵是经过了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义域甚宽的思想谱系,其基本义蕴是从"礼"中抽象出的社会秩序之"理",但其重心则是对个人的伦理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规定,而不是对权利关系的界定,因而它并不具有作为政治哲学概念而用于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正义"论性质。正因为重义务和责任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义"最终走向了生命论,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王夫之全面继承了儒家之"义"的思想,并将它推向极致,从而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将这些矛盾消解。  相似文献   

9.
张燕 《理论界》2012,(4):104-106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共在两次革命和两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这两次飞跃,都包括了理论飞跃、实践飞跃和社会飞跃三大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通过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而实现的。由此产生的"中国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结构,即一般原理与特殊原理、理论(理论理性)与道路政策(实践理性)和"理论核心—原理群—具体论断"。由于认识的历史性,以及"中国问题"的结构和演化,决定了"中国理论"的阶段性和不同历史形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产生了三个历史形态,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今后必然还将产生新的阶段性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不同的实践方式必然带来不同的实践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理论的被掌握程度。因此,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实践")与课堂实践("小实践")有机结合,并重视"小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从其内涵方向到实践措施,许多人士都给予了热切的关注、深入的探讨和积极的实践.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的范围很广,在"全人教育"观点之下,本文认为现行素质教育仍存在明显的偏位现象,即重视教育对象的智力发展、知识积累,重视教育形式及学校内部教育功能,而在教育对象的体质培养、人格塑造以及教育活动精神内涵和外部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阴山学刊》2011,(6):125-125
创新,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字眼儿,社会各界都在谈创新。如果运用计算机做个统计,一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句可与出自田家英手笔、由毛泽东讲出、毛又不肯掠人之美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媲美、颇为警策的话,被引频次也极高。然而,创新谈何容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韩愈语...  相似文献   

14.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渐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所追求的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学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把传统"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中心、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追求效率是农地内在的经济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以改进效率为目的围绕产权经历了四次变迁。四次制度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能使产权更明晰,其效率往往是正;反之,强制性制度变迁使产权模糊,效果往往是负。同时,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展望"十二五"时期农地制度的改革,应从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促进适度集中经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概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其教学内容的更新是经常和及时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能顺应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变化,呈现出和其它具体专业课和技能课所不同的特点:体现时代主题性、把握教学规律性和富于现实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通过对文化、商务、语言以及具体场景交际规则等语境因素的认知,形成主体自身适应于交际活动进行的情感、态度,以构建恰当的语篇和恰当地理解语篇作为具体行为方式,从而推动整个交际活动的进行。交际主体作为实践主体,必须有实践能力,这是"行",主要表现为构建和理解语篇,进行交际;而其"行"依赖于对交际环境信息的认知,即"知"。良好的"情"能形成正确的"知",二者共同构成"行"的前提条件和实施基础,"行"是"知"和"情"的体现过程,也是体现的结果。"行"能够通过交际主体间的互动,积极作用于"知"和"情"。  相似文献   

20.
阮娟 《理论界》2013,(3):129-131
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驻西公使,他的《使西纪程》等"异域书写"激起当时士大夫的公愤,颇滋物议。实际上,语言的出格和态度上的偏向并非是郭嵩焘被合力推倒的真正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嵩焘新的"本末"及"道器"观逸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对西方强势与优越文明的描述中初步呈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心理闸门。而郭嵩焘之所以能承担这个角色,除了客观条件外,他"尚真尊诚"的个性、湖湘文化务实和进取精神对他的熏陶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