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爱国主义既孕育于中华文化之中又引领和拱立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确证、陶铸着中华爱国主义又为其提供丰厚的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爱中华文化既是中华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又构成其本质特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和精神基因,陶铸并拱立着中国国家的国性和国魂。只有深刻而执着地热爱中华文化,才能为中华爱国主义引续源头活水,也才能彰显中华爱国主义的特色和价值。从爱中华文化入手来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认清"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先侮其文"等种种"去中国化"主张的荒谬性与反动性,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精神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振中国人的精气神,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此来理解其渊源,则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崛起和兴盛,有着时代的现实原因,其代表人物的身上承接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余脉,他们外部研究的视角、将美学研究价值化、伦理化的倾向、对‘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界定,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扬琴弹奏的科学性王义茹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议题.是以中华文华本位为基础的,即中国音乐传统的语言、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意义的价值定位,它与西方音乐体系一样具有其独立性和完整性。它的提出,对于发展国民音乐...  相似文献   

4.
泰国华文作家马凡涉笔微型小说创作是近几年的事,他创作的微型小说量还不多,但其创作倾向、美学旨趣已显露出来,从中不难发出对泰国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有益启示。泰国华文作家虽然生活在异邦,但对中华文化传统领悟较深,他们的文学创作承继了中华文学“文以载道”的传...  相似文献   

5.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必须统一的重要基础。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两岸统一的进程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同大陆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日益成为两岸谋求统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战略的强大历史背景,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其发展目标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中国梦是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理解中国梦战略的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中国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反对复古主义与虚无主义,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海外华侨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广大华侨华人不仅有着无尽的家国情怀,而且有着牢固的夯实中华文化基础的愿望。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侨务部门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力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积极发挥侨务部门的独特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9.
中华五千年历史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硕果.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形成深厚无比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大量域外植物入华是汉武帝时代丝路开通后的结果,外来的植物引种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推广。域外传入的植物用途主要有观赏、食用和用作香料、医药等方面,域外植物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丰富了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中国中古社会的农业生产、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关种植技术的记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述中,反映了这些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广泛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实际情况。域外植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是创造"惊人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这些装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啻一部中华文化"博物志"。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园林的装饰图案进行了文化扫描和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3.
商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中国远古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探讨先商文化的渊源及其殷先公的迁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先商文化,近年来考古学界争论很大,大致有四种意见(一)认为先商文化是指商汤灭夏以前的考古学文化,提出三种类型(漳河型、辉卫型、南关外型)。(二)造律台类型龙山文化是先商文化。(三)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为先商文化。(四)用下七垣文化来命名漳河型、辉卫型遗存,避免直呼先商文化。以上诸说,我们同意先商文化是指汤灭夏以前的漳河型、辉卫型,全称下七垣文化,不同意将南关外型、造律台类型龙山文化,或者冀南、豫北的二里头文化视为先商文化。如何认识先商文化的渊源,首先应从漳河型、辉卫型的陶器着手进行分析,然后区别来源、基础与影响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不同意将文化“来源”说成是多元的或说成是影响。漳河型是先商文化的原生形态,是因商族从晋中南迁徙而来,到豫北、冀南后,在豫北、冀南后岗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商文化。辉卫型是先商文化的次生形态。先商文化的来源,只能有一个源头,应是从山西晋中南来,封地在商(漳),即漳河流域。商族从晋中南地区迁徙到豫北、冀南后,而在后岗类型龙山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吸收周围文化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独立的先商文化。先商文化的考古发掘分布情况,正与古文献记载殷人先公的活动范围大致相当。商始祖契兴起于晋南,而后封于商(漳),活动于漳河流域,以后不断迁徙于帝丘、砥石、殷等地,正与下七垣文化考古发掘的先商文化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十六国至隋时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六组祆教画像石,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祭祀类与盟会类.从风格上分析,它们与中国绘画史上的粟特画派和于阗画派有关.中国的礼制艺术,能够吸纳外来的祆教艺术,而这一点,亦反映了中国文明与伊朗文明及中亚文明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论园林植物配植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配植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营造优美动人的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并体味其文化意境。通过对园林植物的配植形式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的分析,阐述了园林植物配植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提出只有在了解植物的生理、生态及文化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利用园林植物营造适宜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赏石文化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赏石文化就是积淀在赏石中的文化现象 ,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系统。自汉代在宫苑中已有赏石叠置 ,到南朝山水文化繁荣 ,经隋唐尤其是宋代以来赏石经历代王朝收藏、搬运、配置 ,至清乾隆时期 ,皇家赏石文化随宫苑变迁而消长流变 ,达到极高水平。这一流变脉络值得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徐炳昶和斯文.赫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在考古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袁复礼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从而打破了中亚无恐龙的定论。居延汉简和罗布淖尔汉简的发现,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大大推进了我国简牍学的发展。黄文弼根据所采集的石器特征,认为罗布石器文化路线是由东北向西南传播,纠正了斯坦因的自西向东说。  相似文献   

18.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花镜》是中国最早、最宝贵的一部有关观赏植物的专著,作者陈扶摇,一名淏子,别署西湖长隐翁。全书共分六卷,其内容从朝夕体验,以至询之嗜花友及卖花佣,在当时实属可贵。陈淏子站在前人基础上,倾注自己大部分心血完成该书。书中记载了大量观赏植物及其分布、繁殖、栽培与应用的内容。本研究对书中的植物种类进行整理、注释,简要介绍了植物栽培方法,重点对书中涉及的植物造景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与分析,解读《花镜》对当今园林建设,尤其对园林植物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代深衣有其特殊的礼教色彩和实用、装饰功用。服饰文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汉代深衣对后代的服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